參加心理講座、文化沙龍,走進梅蘭芳大劇院、老舍故居,到臨終關懷醫院慰問演出……北京西城區生命陽光心理健康指導中心的殘障人士們不僅能感受到社會的關愛,還能將自己的愛心回饋給社會。
北京西城區生命陽光心理健康指導中心是一家為弱勢群體提供心理健康及精神關懷服務的公益性組織。如今,在教育、衛生、養老、環保、法律援助等多個領域,類似的社會組織正日趨活躍。
華北電力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朱曉紅表示,作為協助政府加強社會治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組織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為了讓社會組織更好參與社會服務,2015年,中央財政支持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服務項目446個,投入資金1.95億元,全國大部分省份也都安排專項財政資金或彩票公益金支持社會組織開展社會服務:上海出台社區社會組織發展、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建設、社區基金會建設指引等政策,加快構建社會組織服務支持體系;浙江推進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職能和購買服務,完善公益創投機制。
取消對全國性社會團體籌備成立的行政審批、取消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確認審批……不斷優化的政策環境讓社會組織擁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定期公布“離岸社團”“山寨社團”名單等措施,也為正規社會組織良性、有序發展提供了保障。
“隨著政策制度的不斷完善,我國社會組織正從依賴政府向通過政府鼓勵和扶持而走向獨立自主的社會化發展方向轉變。”朱曉紅說,擁有了更多支持、更大空間,社會組織也將承擔起更重的責任,為社會提供更好的服務。
社區街道:成為社會治理主角
社會治理的源頭和支點在社區,社區的和諧與活力取決於居民。
在長沙河西王府井廣場,一群住在附近社區的孩子開心地聚在一起學繪畫、做手工。發起這些趣味學堂的“神器”,就是長沙市鹹嘉湖街道今年1月推出的“鹹嘉裡手”微信智慧服務平台。借助它,社區探索了一系列“微治理”服務舉措,實現了社區治理的現代化升級。
不僅如此,通過它總結分析居民參與公益活動的數據,街道可以引導其中積極分子組織志願服務隊伍,開展公益事業。目前,轄區內整合志願服務團隊、吸納優質社會組織,實現了各類志願資源在街區內的共建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