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7日電/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發布,中國成為首個躋身前25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此前,高度發達經濟體在全球創新指數中一直占據主導地位,中國的此次躍升成為全球創新領域的標誌性事件。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總幹事高銳評價,從歷史上看,中國大範圍的創新提升並不令人意外,直到1800年,中國的科學技術仍處於卓越的地位,中國創新的進展“是一場復興”。
備受矚目的創新復興,彰顯於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成果。在基礎研究領域,我國科學家在量子通信、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中微子振蕩、鐵基高溫超導、結構生物學、CiPS幹細胞等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在戰略高技術領域,我國湧現了載人航天、載人深潛、超級計算、對地觀測衛星、北斗導航、大飛機等重大成就。
來之不易的創新復興,在於多年來高瞻遠矚的持續投入。正如報告分析,排名靠前的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模式,即通過提供穩定的研發支出,保持創新處於關鍵的優先地位。目前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研發經費與GDP之比)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居發展中國家前列。我國研發經費投入水平的提高為科技創新實現“並跑”和“領跑”創造了有利條件。
不斷加速的創新復興,來自全面深化、系統推進的科技體制改革。我國科技資源配置方式發生重大變化,2015年全社會研發支出中企業支出超過77%,企業創新地位日益凸顯。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取得重要突破,形成了新的科技計劃項目管理體系,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新的項目形成機制基本建立,實現科技創新的“全鏈條一體化”部署。通過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出台《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
若干規定》,啟動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在下放成果處置收益權、強化對人的激勵、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加強技術交易服務、促進成果信息公開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伴隨制約科技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逐步破除,改革驅動創新、創新驅動發展的成效日益顯現。
近些年,對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外部認可不絕於耳。日本2016年《通商白皮書》稱,中國已經趕超日本成為亞洲“價值”發源地。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美國科學與工程指標》顯示,中國已成為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二研發大國。在外部積極評價中,我們更應堅定創新自信,認識到我國科技整體能力持續提升,一些重要領域方向躋身世界先進行列,某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我們要始終秉持自信,勇於挑戰前沿科學難題,深耕源頭創新,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
在多方掌聲中,我們也應保持清醒認知。我國許多產業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原始創新能力有待加強,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創新型企業家群體亟須發展壯大,激勵創新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仍需進一步培育和優化。
近期,《“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出台,描繪出未來5年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藍圖。《規劃》更加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科技前沿和重大需求,從創新的全鏈條著手,發起了向科技強國進軍的號角。
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面對成績,我們不應止步停歇,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加速推動中國創新復興。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