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19日電/日前有媒體報道,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撰文談今年上半年在上海面試考生的感受。文章寫道:他們(高考生)看上去太完美了,似乎看不出任何缺點;他們看起來也太像了,就像是一個模具打造出來的一組“家具”一樣。秦春華感慨,“教育被簡化成了一條升學直線,所有的過程只為那個最後結果而存在:上北大或上哈佛。沒有人告訴這些孩子,上了北大或哈佛之後怎麼辦?”這些“牛孩”的人生方向在哪?
應該承認,國人之於子女的教育問題,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很多家長和學子卻偏離了對教育真諦的把握,將對孩子的評判標準異化為成績和升學的單一維度。於是,“虎媽狼爸”式的教育有了存在的基礎和空間。不久前有報道指出,杭州一名體育特長生在面臨癱瘓的風險下,仍被母親逼著訓練。
不得不說,社會對教育的理解出現了偏差。教育的旨歸不完全是重點大學的一紙文憑,更在於培育健康的體魄、健全的人格,並為未來的生活做好充分的準備。然而,揆諸現實,社會關於教育理念與價值的解讀、宣傳、普及做得並不夠,甚至成了一塊短板。在輿論場中,談論教育的不少,但對教育趣旨的闡述與揭示遠沒有形成氣候。此時,我們亟需補上教育“外延課”。
另一方面,當遠水解不了近渴的時候,教育過程中所形成的種種遺憾,仍必須向教育本身來求解。一些學霸們“就像是一個模具打造出來的一組‘家具’”,固然令人驚詫,但有必要思考家庭及學校教育,何以要以同一個模具來打造孩子。其中,很大的問題或許是大學招生考試尚沒有形成鮮明而穩定的考查與選拔特色。在“教育被簡化成了一條升學直線”的語境中,有怎樣的招生選拔標準,就會有怎樣的備考模式。從這個角度看,大學自主招生的選拔方案,仍有進一步調整並突出各自特色的必要。
進一步講,鑒於優質高等教育資源仍不能充分滿足社會的需求,基礎教育圍繞高考指揮棒運轉並以提升考試成績為要的模式,短期內不會有明顯轉變。在此過程中,基礎教育在一些學生身上會留下某種缺憾,如廣泛閱讀不夠、個性化興趣培育不足、人生規劃教育缺失,等等。這是教育資源尤其是優質教育資源均衡發展尚未完成布局之前不可避免出現的缺憾。那麼,大學既然意識到這種問題的存在,就有責任去彌補教育鏈條上基礎教育的某種缺失。所以,無論是“一個模具打造出來的‘家具’”,還是“上了大學之後怎麼辦”,都需要大學予以有針對性地調整和指引,如強化個性興趣培養和職業規劃教育。
教育既是一個基於個人需要的外延豐富的體系,也是一個連貫的鏈條式的系統工程。扭轉“教育被簡化成了一條升學直線”的傾向,需要教育本身的外延拓展,當前語境中亦離不開鏈條上各個環節的互補。唯此,於個體而言,才會有成功的教育。
(來源:中國教育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