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8月21日電/台“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發布最新預測,將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由一‧O六%調升至一‧二二%。此一數據與其他研究機構預測截然不同,究竟熟是熟非?自然值得探究。
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社評指出,按照“主計總處”的說法,由於首季服務貿易順差上修一O二億元,保險支出也上修七一億元,使得首季經濟成長優於先前估計,跌幅由負O‧六八%縮小至負O‧二九%,另外第二季經濟成長O‧七O%,也優於原預測O‧四八%;加上下半年在公共建設加速執行及出口回溫帶動下,因此將今年經濟成長率上修至一‧二二%。
乍看之下,這個消息確實令人振奮。不過,今年五月以來,國內所有研究機構都紛紛調低今年經濟成長率,台經院預測只有O‧七七%,中經院預測O‧八四%,“中研院”更只有O‧五二%,唯獨“主計總處”卻信心滿滿,自然引起外界質疑。
我們認為“主計總處”未免太過樂觀!只摘取有利資訊解讀,而略過不利因素。眾所皆知,近年台灣經濟主要仰賴出口,今年七月出口固然終止了連十七黑,轉負為正,不過只有電子、半導體呈現成長,其化石化、鋼鐵、運輸設備等都沒有明確起色。
同時,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中國大陸,今年一到七月出口同比減一‧六%,進口同比減四‧八%,再加上紅色供應鏈效率日漸擴大,過去“台灣接單、大陸生產”的模式很快就將變成“大陸接單,大陸生產”;台灣在歐盟、美國和東協的市佔率又相對減少,在此情況下,看好台灣未來外銷,不只是言之過早,恐怕真是一廂情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