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航企、機場和地方要合作
樞紐機場的中轉能力提高受哪些因素影響?
“業內衡量中轉能力有兩個指標。首先是航班最短銜接時間的長短,能夠反映樞紐機場的中轉便利性和服務能力,時間越短中轉能力越強。其次是可提供的每日中轉銜接機會,可以反映航線排布的完善程度,以及中轉銜接上的一些安排。”民航業內專家林智傑說。
林智傑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樞紐機場中轉銜接能力受到機場位置、旅客客源、基地航空公司、機場本事吸引力等因素影響,“機場所在位置是首要因素,航班在中轉過程中如果需要繞行,那麼將削減吸引力。還需要有強大的旅客客源、有強大的基地航空支撐航線網絡的建設,機場同時也要能夠做到的服務流程的效率提升,最後是機場本身的吸引力,例如香港機場能購物。另外,國際中轉需要有便利的簽證政策來支持。”
在他看來,目前中國樞紐機場可能存在的問題是中轉流程問題,“國內機場缺乏中轉櫃台和服務引導,在中轉旅客的信息傳遞得不及時,中轉期間需要走很長的路才能到新的登機口,比較麻煩。上海機場可能還處於國內轉國際或者國際轉國內這樣的門戶中轉,而例如韓國仁川機場已經上升到了國際轉國際的水平,無論從樞紐的中轉能力還是中轉旅客的占比都要遠超上海。”
民航業內專家鄒茂功認為,目前國內許多大型樞紐機場正積極發展成為中轉樞紐機場,但受制於多方面,“中轉流程的簡化涉及到方方面面,這就要航空公司、機場甚至地方要共同合作,舉個簡單例子,如果某旅客從其他城市到虹橋,再到浦東坐國際航線,這中間的中轉銜接就涉及航空公司的保障、機場的服務、地面的服務等等方面。中轉時,樞紐機場需要最大限度地滿足航班與航班之間的中轉銜接,提供旅客進行中轉時的服務保障,這樣的中轉能力既包括機場硬件設施、軟件服務等能力,也包括航空公司在樞紐機場航變編排方面是否能有利於中轉。”
“我國的許多大型樞紐機場也積極向中轉樞紐機場方向發展,但受制多方面的因素,目前發展也較為緩慢。主要原因有四點,首先是觀念原因,各地機場都想做直達航線,不願圍繞幾大樞紐機場做中轉,目前許多二線機場開通洲際長航線就是例子。其次是航空公司與機場之間存在著利益不一致。還有,機場的硬件與軟件能力存在一定欠缺。最後,目前大型樞紐的機場航線時刻也存在較多制約。樞紐機場中轉能力的建設對機場的效益是毋庸置疑的,以世界第一大機場亞特蘭大機場為例,其9千多萬旅客當中有70%左右是中轉旅客,而國內機場的中轉旅客最高也不超過20-30%。”鄒茂功認為,樞紐機場的本質就是“中轉”,離開中轉無從談論樞紐,機場、航空公司圍繞大型樞紐加強中轉能力建設非常重要。
(來源: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