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這就是說要解決我們學術研究的目的問題,即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我們的馬克思主義學術研究和理論探索,是為了人民大眾豐富精神世界和提高認識世界、理解世界的水平,提高改造世界的能力,還是為了少數人自我欣賞、自我陶醉的文字堆砌和智力遊戲?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品格和階級性都證明,馬克思主義不是書齋裡的文字遊戲,也不是戴著睡帽的頭腦中的風暴,而是源於人民群眾社會實踐的時代性的理論總結和概括。我們不能僅僅用一些通俗易懂的新詞向大眾的頭腦裡塞一些概念、命題和學說,或把一些理論概念轉換成漢語就萬事大吉,我們還必須解決理論為了誰的問題。只有在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在服務於中國人民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實踐中,才能真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
解決了為了誰的問題,也就解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真實社會基礎問題,即我們的學術研究是源於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呢,還是僅僅來自書本和學者自身的頭腦?理論創新的活水源泉就在大眾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僅僅是一個表述方式的問題,而且是一個理論自身的生成性問題。如果馬克思主義是追求關於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性認識即真理,那麼我們的學術研究就應該基於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如果說問題就是時代的呼聲,而群眾的呼聲就是最緊要的時代問題,那麼我們就必須從群眾的需要和呼聲中尋找研究的問題,回答時代性的問題。可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不僅解決了理論源於何處、來自何處的問題,也回答了理論研究依靠誰的問題。“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我們必須“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
最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還“要落實到怎麼用上來”。“凡貴通者,貴其能用之也”。作為學者,我們如何看待學術研究的功能作用問題呢?即我們的學術活動是僅僅在於學者圈子內的自我循環呢,還是應該在火熱的生活世界之中發揮其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呢?馬克思說過,以往的一切哲學都是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造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學術研究不是學者手中把玩的古董,而是人民群眾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只有投身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依靠人民群眾,才能研究出人民群眾能夠感同身受、對人民群眾有用的學術成果來。
學術研究必須介入生活世界,才能真正獲得理論意義
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就必須立足於中國社會發展的實踐,這是最根本的方法論。既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是為了人民群眾、源於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著眼於提高人民群眾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那麼我們在進行學術研究和理論探索時就必須投身人民群眾的實際生活之中去,在火熱的時代大潮中創造性推進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術需要我們的頭腦和聰明才智,但學術問題不在頭腦裡,而在客觀現實之中。學術研究必須有問題意識。問題就存在於社會發展的時代潮流中,存在於改革開放和從嚴治黨的實踐之中,存在於國際交流的實際過程中,存在於人們的實踐中,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存在於工廠、田間、市場、實驗室、人們奔波的路途中。我們必須深入社會實踐,關心形勢變化的規律和趨勢,關注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關心民生的保障和改善問題,堅持問題導向,回答深層次的矛盾,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才能發揮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學術研究必須介入生活世界,才能真正獲得理論意義。
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就必須倡導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話語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創新,必須符合馬克思主義自身的特征,即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宗旨及其社會實踐性。理論研究就是要讓這種思想武器與社會實踐的要求越來越相契合,讓這種思想武器越來越管用、越來越鋒利、越來越順手,讓越來越多的群眾掌握這種思想武器。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該投身到人民大眾的生活和實踐之中,從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中汲取智慧和營養,這樣的學術研究才能接地氣,才能有生命活力,才能對人民大眾有用。
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還要求我們學會用人民群眾的語言表達學術問題,這樣的理論研究才能讓人民大眾感興趣、聽得懂,從而讓越來越多的群眾能夠理解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實質和價值追求。我們應該在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上下功夫。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應該以詩一般的語言,表達關於社會發展進程的鋼鐵般的邏輯。雖然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不僅僅是語言和詞語問題,但是,沒有合乎人民群眾需要的語言也是萬萬不能的。“中國夢”甫一提出,就獲得億萬人民的感同身受,充分說明了語言表達的力量。問題就是時代的聲音。而合乎時代要求的語言,就能更好地發出這種聲音。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北京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世界影響力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教授。本文是全國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自主選題項目“中國話語體系的構建與文化影響力研究”階段性成果)
(來源:北京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