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如何適應新的評價方法
另一個問題是教師。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翻看小學中高年段語文、數學、英語三科基於課程標準評價指南發現,教師今後的工作量可能會增加。
比如語文,“學習興趣”一欄需要教師關注學生的聽讀興趣、表達興趣,學習習慣中老師要關注聽的習慣、說的習慣、讀的習慣、寫的習慣,學業成果也需要關注,語言知識、語言運用等都要評價。
也就是說,教師在授課和課後,都需要利用各種機會觀察學生。這對一名一節課可能要給30多個學生講授的老師而言,似乎難度頗大。
對此,譚軼斌介紹,評價指南只是給出一些指導評價的案例,並非是統一的評價模式,每所學校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此基礎上創造性發揮。
並且,“等第制”評價並不倡導教師評價過密、面面俱到。“不要為了評價而評價。”她說,“等第制”評價的目的不是加重老師的負擔,而是讓教師腦子里始終有一根弦,“自己的一句評語或許能改變一個學生對某個學科的學習態度”。
朱蕾告訴記者,實際上,教師不可能在上課過程中專門為了評價而放慢進度,“評價”更多是融入教師的肢體語言和隨堂用語,“有時候,也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評價。比如同學們都會對某個同學愛動腦筋印象深刻,那有什麼不可以?”
據悉,不同於小學一、二年級的“等第制”評價,中高年級等第制評價會有認知程度上的差異,比如中高年級評價中會有紙筆測試。
“我們的導向是讓教師不要拔高課程難度、不要加快課程進度,讓孩子在更科學的評價中健康成長。”據朱蕾介紹,此前上海一、二年級“等第制”評價實施後,經第三方調查顯示,這種方式對學生各方面成長都有好處,且家長、教師評價都很高,“既然找到了好方法,為什麼不推廣開來?”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