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推進中國製造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跨越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01 10:02:21


  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全球範圍內興起,世界各國都在謀劃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發達國家正加緊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發展中國家也在加速工業化進程。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變革和製造業布局重構的大背景下,中國製造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歷史性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著來自發達國家以科技創新引領的製造業轉型升級和發展中國家製造業低成本競爭的雙重擠壓。加快中國製造業轉型升級,實現中國製造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迫在眉睫。

  機遇與挑戰 中國製造轉型升級面臨的瓶頸短板

  當前,全球製造業發展模式正經歷巨大變革。以信息網絡、智能製造、新能源和新材料等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產業革命,以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深度融合為特征的智能製造模式,正在全球出現。從生產手段上看,數字化、虛擬化、智能化技術將貫穿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從生產模式上看,柔性化、網絡化、個性化生產將成為製造模式的新趨勢;從生產組織上看,全球化、服務化、平台化將成為產業組織的新方式。在此大背景下,中國製造業也迎來了轉型升級、由大到強、實現彎道超車的歷史性發展機遇。與此同時,後國際金融危機時代,發達國家紛紛推出“再工業化”和“製造業回歸本土”戰略,以德國實施工業4.0戰略、美國發展工業互聯網為代表,主要發達國家都在加緊部署發展智能製造,謀求在新一輪產業變革中繼續占據領先優勢;一些發展中國家依靠本國資源,以更低成本積極吸引和承接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製造業的轉移。

  由於生產要素價格的持續上漲,中國製造業在面臨機遇的同時,也正受到一些高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低端製造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的雙重擠壓。從內部因素來看,中國製造面臨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第一,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生產質量效益低下,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以國際上通行的製造業增加值率、全員勞動生產率、中間投入貢獻系數3個指標衡量,我國製造業在這些指標上面均遠低於發達國家,質量效益方面差距較大。第二,製造業結構失衡。相比高端裝備製造業取得的一些重大突破,我國在基礎原材料、關鍵零部件製造、軟件控制系統等基礎製造領域仍與國際先進水平存在較大差距。第三,缺少有國際競爭力的自主品牌,成為中國企業做大做強的桎梏。第四,產品附加值不高,仍處於國際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第五,製造業軟實力不強。存在著創新資源開發和轉化能力弱、企業管理水平不高、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生產方式變革的能力不足、製造業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提升、工業精神和製造文明需要倡導等短板因素。此外,製造業產品市場環境、出口市場秩序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

  綜上所述,儘管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的製造大國,但仍然存在諸多顯著的瓶頸和短板,實現中國製造由大到強歷史性跨越,任重道遠。

  原則與思路 中國製造如何實現由大到強的跨越

  第一,堅持科技創新引領製造業實現歷史性跨越的指導思想,努力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歷史跨越。面對世界先進製造技術方興未艾的時代潮流,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科技創新引領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指導思想,抓住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機遇,努力搶占全球新一輪科技變革與產業革命的制高點,將中國製造業發展與全球產業變革趨勢深入對接,借勢借力,著眼長遠,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進一步明確科技創新和製造業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努力突破瓶頸制約,補齊制度短板,加快構建科技創新與製造業轉型升級的聯動機制,努力實現中國製造提質增效、由大到強的歷史跨越。

  第二,堅持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的戰略指導思想,努力實現“中國速度和數量向中國質量”“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歷史跨越。實現中國製造由大到強的歷史跨越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扎扎實實沿著市場化、法制化和國際化的路徑有序推進。要明確以下基本思路:一是堅持市場化導向。充分發揮企業的主導作用,遵循市場規律,多運用市場手段,切忌拔苗助長、一哄而上。二是堅持法制化導向。加快構建適合製造業轉型升級的法制環境,要在完善法律環境、嚴格執法和依法辦事等方面加快補短板。三是堅持國際化導向。實現中國製造由大到強的歷史跨越,起點、定位和目標,都要按照國際化競爭和國際領先的高標準來要求。打造“中國質量”、塑造質量優異的“中國品牌”,力戒閉門造車。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全球化布局中國製造產業鏈,打造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質量”和“中國品牌”。

  第三,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推進中國製造由大到強歷史跨越的“牛鼻子”,以改革創新推進中國製造轉型升級。解決中國製造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應對中國製造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從根本上說,是在新環境條件下製造資源的重新優化配置。只有從制度端減少無效供給,增加有效供給,才能優化中國製造資源配置。而加快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市場體系,強化政策落地,繼續推進政府“放、管、服”、“事前、事中和事後”監管等制度改革完善尤為重要。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