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日電/電信詐騙的受害者又添新例。8月30日,北京警方通報,清華大學一教師被冒充公檢法人員的電信詐騙騙走1760萬元。准大學生徐玉玉之死,以及多起後果嚴重的電信詐騙案被媒體曝光,再加上生活中很多人都遭遇過電信詐騙,輿論對此聲討不絕。
電信詐騙具有覆蓋面廣、隱蔽性強、涉案金額大等特點,讓人防不勝防。從最近被曝光的案例看,不管是涉世未深的准大學生,還是身為知識精英的名校教師,都因電信詐騙遭受損失。事實證明,電信詐騙不是一些人所以為的“小兒科”,騙子的手段很狡猾,詐騙形式多樣,每個人都有可能上當受騙。
有別於傳統詐騙方式,電信詐騙牽涉到社會的多個領域,也就意味著需要相關部門多管齊下進行治理。近年來,電信詐騙之所以愈演愈烈,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相關部門在打擊電信詐騙時,尚未形成有效的聯動機制。詐騙者正是利用了監管體制的漏洞,巧妙地躲開了一道道保護安全的警戒線,把詐騙的觸角伸向普通人。
阻止電信詐騙案的發生,既需要公安機關打擊違法犯罪分子,做好偵查破案工作;也需要電信管理部門提供涉案信息,對違法犯罪分子主動攔截。此外,近期發生的不少電信詐騙案背後都有一個徘徊不去的“幽靈”,那就是被害者的個人信息被洩露。所以,治理電信詐騙問題最迫切的一個任務,恐怕還是維護個人信息的安全。
法律也應發揮堅強的後盾作用,在打擊電信詐騙中更有作為。近日,有公眾質疑手機上顯示被標注了上千次甚至上萬次的“騷擾電話”還在正常撥打,專家回應稱,在沒有接到相關部門對號碼關停通告的情況下,運營商沒有權力擅自停止服務。顯然,面對類似問題,需要法律對運營商以明確授權,結合大數據等技術手段,對“騷擾電話”、涉嫌詐騙的電話予以攔截。
面對數量龐大的電信詐騙案件和更為海量的詐騙信息,光靠政府部門能夠調動的資源來治理,並不足以從整個生態鏈上鏟除違法犯罪滋生的土壤。電信詐騙案像蝗蟲一樣,必須採用群策群力的方法。
比如,很多手機具有對“騷擾電話”的標注功能,但是,現階段這個功能只對用戶具有參考意義,並沒有接入到電信運營商、政府監管機構的系統中。另外,很多人在遭遇電信詐騙後,如果損失不大或者沒有損失,就會因現有舉報方式過於繁瑣而不舉報。如果沿襲傳統的治理思路,對電信詐騙案“發現一起打擊一起”,甚至因為案件實在太多,只能打擊涉案金額大或者受害人損失大的案件,而變成事實上的“選擇性打擊”,就不能從根本上堵住電信詐騙。
每一起電信詐騙得逞的背後可能有成百上千次的“未遂”,消滅這些“未遂”才能徹底阻止電信詐騙。這也意味著,打擊電信詐騙需要依賴全社會的力量,除了政府部門,電信運營商、社會組織以及每個電信用戶都需要參與進來,從而編織起嚴密的防範網絡,讓電信詐騙不再有可乘之機。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