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個人信息“裸奔”之漏需重典封堵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9-09 09:31:04


  中評社北京9月9日電/近日,接連被媒體曝出的個人信息洩露的消息“重磅”轟炸:先是女大學生徐玉玉遭電信詐騙後身亡,沒多久一個名叫宋振寧的大學生再蹈覆轍,緊接著清華大學教授被“卷走”1760萬,然後是多個搜索平台出現手持身份證照片的消息,再往後是北京近6年1.6億多條個人信息遭洩露的驚人數字,再後則是湖北多名銀行職員以每條最高50元價格倒賣儲戶信息的案例……紛繁亂象時時刺激公眾敏感的神經,我們的個人信息環境究竟怎麼了?

  剖開形形色色的電信詐騙案,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罪魁禍首——個人信息洩露。當下,但凡使用手機的人大都“飽經”推銷詐騙電話的騷擾,其精准程度往往令人瞠目結舌。此番徐玉玉以生命為代價敲響的警鐘,不禁引人再度追問:詐騙犯罪分子從什麼渠道掌握的她的家庭信息?又如何得知她申請助學金的情況?而我們究竟有多少個人信息還在“裸奔”?如果說徐玉玉年少單純,老年人警惕心不足,那麼清華教授被騙巨款不得不讓人感嘆電信詐騙防不勝防!

  時下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大數據時代在帶給我們前所未有便捷與驚喜的同時,這把雙刃劍也給我們的個人信息安全帶來威脅與考驗。隨著郵件快遞、手機電話卡、很多網絡註冊等開始實行實名制,這些原本有利於遏制違規違法、助力經濟社會良性運轉的舉措,由於個人信息保護不力,在某種客觀意義上為電信詐騙犯罪滋生提供了土壤。因此,無論哪個領域,實施實名認證只是第一步,加強後續的信息保護不容輕忽。也惟如此,諸多的實名舉措方能推進得更為順暢。

  當前個人信息洩露已發展成為一條條利益驅動鏈,教育、醫療、電信、保險等相關機構的少數工作人員成為利益鏈上的推手。電信詐騙如同潛伏在黑暗中的黑手,無聲無息而又無所不在,不意間吞噬生命、騙取錢財、時時煩擾……給力整治這一頑疾,呼聲四起。

  2015年11月《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實施,洩露公民個人信息入刑,但由於缺少必要的法律支撐和強勁執法,有效治理機制尚未切實形成。大數據的巨大商業價值,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個人信息保護難以單純依賴企業自律,惟有完善頂層設計,讓法律長出牙齒,重典懲治、給力執行,方能有效遏制當前亂象。

  徐玉玉死了。如果個人信息“裸奔”之漏不能及時封堵,難保不會出現下一個徐玉玉。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