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1日電/美媒稱,距離小提琴家艾薩克·斯特恩具有開拓性的中國之旅已經過去逾35年,但他的影響力依然留存在這裡。現在,已於2001年去世的艾薩克·斯特恩的名字和一項比賽掛上了鈎。
據美國《紐約時報》網站9月7日報道,在24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小提琴家進行了將近三個星期的密集表演之後,首屆上海艾薩克·斯特恩國際小提琴比賽於2日落下帷幕,日本選手木島真優奪得冠軍。24位選手代表著若干不同的國家,包括中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和美國。
“我們在尋找我們的父親(艾薩克·斯特恩)肯定樂於見到的那種對音樂的熱誠和投入,”評委會聯合主席大衛·斯特恩在上海接受電話採訪時說。
報道稱,鑒於艾薩克向來厭惡此類活動,這似乎有著某種諷刺意味。因此,大衛說,當中國古典音樂界的傑出人物、指揮家餘隆在大約兩年半以前提出舉辦比賽的想法時,他與自己的哥哥和姐姐都不太願意接受這個主意:“為了避免參與比賽,我們的父親總是盡其所能地輔導年輕音樂人。”
報道稱,艾薩克對培訓年輕音樂人的工作相當投入,1979年的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艾薩克·斯特恩在中國》極為生動地體現了這一點。這部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的片子詳細描繪了他如何在為期兩周的中國行期間穿梭於一系列音樂會和大師班之間。那趟行程被認為影響了一代年輕的中國音樂人,其中就包括餘隆。
餘隆目前在多家樂團裡擔任指揮,其中包括上海交響樂團。他表示,“1979年斯特恩大師來中國的時候,我們突然意識到我們對音樂的理解可以有多麼大的不同。”
報道稱,自1979年以來,西方古典音樂在中國的發展可謂突飛猛進,全國各地建起了熠熠生輝的音樂廳,約有4000萬青少年在學習小提琴或鋼琴。
不過餘隆說,“在中國乃至亞洲範圍內都存在演奏者過於注重技巧的問題。”
因此,當談及這個新計劃時,斯特恩家族和餘隆一致表示,他們想要舉辦更看重全面素質的比賽,獲獎的音樂人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能,還要對音樂全情投入。大衛稱,即便是他父親那樣一個討厭比賽的人,也很有可能會對該框架表示贊同,這意味著納入對艾薩克而言頗為重要的元素,比如室內樂和中國作品,例如選手們在半決賽中要演奏兩首規定的協奏曲目就包括頗受公眾喜愛的中國作品《梁山伯與祝英台》。
賽事還頒發了“艾薩克·斯特恩獎——人文精神獎”,表彰“對用音樂詮釋人文精神有傑出貢獻”的兩組非參賽人士:在中國的一所中學裡創辦了愛因斯坦樂團的吳泰祥和杜正權,以及在阿富汗領導著一個女子樂團的涅金·帕爾瓦克,獎金均為1萬美元。
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介紹,這一比賽將每兩年舉辦一次,大部分資金來自贊助商。該樂團近年來不斷擴張,和紐約愛樂樂團建立了長期夥伴關係,並在2014年新建成了一座音樂廳,那裡也是本次比賽的舉辦地。
報道稱,對中國的很多音樂家和音樂愛好者而言,此次比賽進一步表明,中國正在向著成為古典音樂大國這個目標邁進。
“中國終於擁有了自己的得到國際認可的比賽,”居於上海、對中國古典音樂界頗為了解的樂評人和業內專家唐若甫說,“它有頂級賽事該有的一切,比如有頂級的評委會,組織得力,獎金也高...就好像美夢成真了。”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