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壇主持人李義虎(中評社圖片) |
全國台聯副會長楊毅周在發言中,首先對北京大學舉辦的中華文化論壇給以高度讚賞,他表示中華文化論壇寄托了文化復興的希望,也將開啟中華文化復興的新時代。他認為,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年來尤其是三十年來的奮鬥,經濟總量達到世界第二,當今世界沒有第二個國家有過中國近三十年來的發展歷史和速度;其次,經濟的強勁發展為文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和信心。他說,中國人民分別解決了“挨打”、“挨餓”的問題,但還沒解決“挨罵”的問題,這說明,如果沒有文化的發展與復興,中國就無法獲得全球領導力。他認為,中華文化復興的信心來源於豐富的文化資源,包括馬克思主義文化的中國化、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現代西方文化的本土化。他還指出,台灣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華文化,有值得大陸借鑒的一面,但其最大的缺點就是衝擊了國家認同,導致了國家認同的分裂,這恰好是我們需要吸取的教訓,他呼籲兩岸通過文化交流合作,共同復興中華文化,使中華文化走向世界,這也對中國實現統一非常有利。他最後建議,中華文化論壇應逐步實體化、常態化。
中國評論通訊社常務副社長周建閩在發言中表示,文化復興對於今天的中國是非常重要的課題。如果文化復興的不好,中國的現代化可能就會走彎路,如果文化復興的好,中國的現代化就會很踏實。中華文化的復興不僅要能夠與符合中國實際的馬克思主義相嫁接,也要和中國傳統相結合,並且能夠對世界具有指導意義,讓全世界認同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才能真正復興;周建閩認為,中華文化的復興絕不僅僅是領導人及學者的責任,包括兩岸四地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每一個成員都是中華文化復興的載體,承擔著文化復興的重任;他說,中華文化從觀念轉化為行為,需要建立起新的禮節體系,禮節是文明的制度載體。今天是時候建立起中國人的禮節觀念,通過每個個體的文明行為舉止,做中華文化的禮節使者和傳播者,彰顯中華文明的制度性優越。
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李振廣教授指出,中國進入21世紀後在經濟形態、社會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社會轉型與磨合中構建新秩序、樹立新價值觀已經成為迫切需要。當前有些現象讓人困惑,一方面整個社會的追求物質化、庸俗化,有急功近利趨向,金錢成為衡量一個人的成就與地位的唯一標準;另一方面是“去神聖化”,歷史上的英雄偉人不再神聖,現實中曾經受人尊重的教師、科學家等職業也不再令人尊敬。人們對於一些自然規律、社會規律以及建立在這些規律之上的社會價值也不再有敬畏之心了。李振廣表示,社會轉型問題頻出的時代是令人思考的時代,我們要把社會建設成什麼樣,需要學者冷靜地思考。他認為,如果說經濟實力是基礎的話,文化影響力就是決定一個國家在世界民族之林地位的衡量標準,“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這就是構建文化價值體系的意義所在。而主流文化價值的塑造離不開國家的主導和推動,在中國崛起的時代,文化價值的重構決定了崛起的質量,決定了中華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地位。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楊勉在發言中首先代表編委對中評社出版《中華文化復興論壇文集》、報道第一屆中華復興文化論壇所做的工作表示感謝。他說,我們應爭取把中華文化論壇做下去,使其成為在兩岸都有影響力的論壇,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平台。楊勉認為,隨著中國的崛起必然伴隨文明的復興,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要思考自己能夠給世界帶給什麼。復興中華文化必須要兩岸四地共同攜手,大陸、台灣、香港、澳門都是中華文化復興的主體,我們應合力構成新的共同的中華文化,並將其推向世界。在台灣問題上,楊勉表示,反台獨就必須加強兩岸的文化認同,中華文化復興需要對准台灣的年輕一代。中國大陸應有一套有步驟有計劃的對台文化戰略。他以前些年在大陸很火的《我們台灣這些年》為例,表示中國大陸在台灣也應有類似作品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