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科幻文學:如何傳遞中國聲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03 11:15:34


  中評社北京10月3日電/自去年劉慈欣的《三體》獲獎以來,科幻文學在輿論上大噪一時,這一素來相對邊緣化的文學類型,漸有愈加受到追捧的勢頭。有研究者認為,未來幾年將是中國科幻文學的爆發期。然而,相較於飛速發展的中國科技和日新月異的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仍然有種“想象力跟不上現實變化”的滯後感,影響廣泛的優秀作品仍然較少。在一片“科幻熱”中,科幻文學應以何種方式表達中國經驗,講述中國故事?中國科幻文學又如何走出國門與世界對話?這些問題不僅影響到中國科幻文學自身的發展,更與我們如何認知、理解今天這個時代息息相關。

  想象力翅膀要依托現實

  時間進入到2016年,探索未知領域的消息正不斷傳來:我國將在2020年左右發射火星探測衛星,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正式啟用,中國版巨型對撞機、量子通信網絡等研發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展開……科學技術在新世紀以來的爆炸式增長,越來越給世人以直觀的印象——科幻正在成為現實,或者說,我國的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走在了科幻文學的前面。

  從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到劉慈欣的《三體》,一百多年來的中國科幻文學即便對未來抱有最誇張的想象,也很難料想到今天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程度。當前,我國的科學技術正昂首闊步走在世界前沿,一些領域甚至已超過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現有水平,例如射電望遠鏡FAST項目保守估計也領先美國20年。那麼與之相伴隨的是,在這一過程和周期中,我國也必然會不斷產生美國、歐洲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所不曾具備和無法體會的“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然而尷尬的是,這些中國經驗、中國故事,除了主流媒體的報道之外,通常並不在科幻文學作家的視野內。

  科幻文學的創作當然要有想象力,但任何文學想象都應根植於現實。科幻文學作家如果只活在自己的想象裡,而忽視對現實前沿科技和文化語境的關注,那麼無論多麼華麗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都必然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從借鑒到創新是必然

  儘管中國科幻文學在新世紀以來取得了長足進展,但中國的科幻文學尚未走出現代主義文學所框定的範疇,也沒有提供真正意義上“新”的文學表達和審美範式,其所依托的評價標準、體系也存在著結構性的問題。

  “冷戰”終結後,以“雨果獎”等為代表的科幻評價標準和體系,逐漸被美國科幻文學界所主導。包括劉慈欣的《三體》等在內的中國科幻作家的相關作品,仍然依賴於地外生命搜尋、宇宙社會學、角色扮演遊戲、未來學、戰略科學與跨學科智庫等“母題”,使用的依然是“冷戰”年代美國科幻文學的話語體系和理論資源。應該說,我們今天的科幻文學,不過是“冷戰”年代科幻文學的經典範本在同人寫作意義上的世紀回響,尚不具有面向未來的意義。而且,在敘事方法和策略上,當代中國科幻文學也依然停留在獨白式的烏托邦表達,在技術層面上並未超出20世紀現代主義文學的形式桎梏。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