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至2015年,中國的影院票房收入每年增長35.4%。圖為觀眾在北京一家影院觀影。(彭博新聞社網站) |
中評社香港10月9日電/中國的重大結構性轉變依然以老工業基地去產能為主,但與此同時,一系列較小卻重要的轉變正合力打造一個由技術、互聯網和大約4.15億千禧一代的消費選擇推動的生機勃勃的“新經濟”。
據英國《金融時報》10月6日報道,“新經濟”的匯聚力充分體現在構成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MSCI)中國指數的約150家中國企業的盈利能力上。
數據顯示,欣欣向榮的“新經濟”企業——以消費、保健和IT行業的企業為主——與狀態低迷的能源、材料和工業部門“舊經濟”骨幹企業之間的盈利能力差距今年有所擴大,為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水平。
根據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編纂的數據,今年8月,MSCI中國指數所含“新經濟”企業的股本回報率是20.9%。相比之下,“舊經濟”的股本回報率為6.4%。新舊經濟企業之間相差14.5個百分點。2009年8月時,這個差距是0.7個百分點,去年8月則是6.9個百分點。
景順投資公司亞洲證券基金經理蒂姆•迪克森說:“中國經濟的產業面確實不太好,但消費面仍在強勁增長。”他表示,由於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嚴重,其工業績效減弱的局面可能會持續。
新經濟崛起的背後是4.15億千禧一代的一系列品味變化。千禧一代是指在1980年到上世紀末期間出生的中國人,他們往往精通技術,重視環保,有健康意識。一般來說,他們有志於改善生活品質而不僅僅是添置東西。
這種偏好造成了行業層面鮮明的輸贏分化。例如,快速消費品的銷量在2015年創五年新低,同比下降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