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等9日在京發布了《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全國走失老人一年約在50萬上下,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約為1370人。中小城市與西部農村是老年人走失的重災區。
昨天是重陽節,在此弘揚敬老、愛老的節點,看到“平均每天約1370位老人走丟”的消息,不免讓人心情沉重。
老人走失,失智和缺乏照料為主因,作為子女,對此顯然要承擔重要責任。但也要看到,在老齡化社會已到來的背景下,一對夫婦贍養4名老人是常態,僅靠子女之力,很難遏止老人走失悲劇。老人不僅是家庭的,更是國家的,所以防範老人走失,有關部門也責無旁貸,而打造健全公共服務和老人走丟應急救助體系,也是防範老人走失的根本所在。
為何中小城市與西部農村成為老年人走失的重災區?究其原因,這些地方是養老公共服務相對薄弱的區域。在東部沿海地區,政府提供的養老照護服務更完善:其養老機構較完備,覆蓋人群較廣;在有的地方,子女上班無法照顧老人,可以將老人送到社區托護中心;獨居家中老人,也可獲得社區日常照護;有的地方還會給老人免費配備防走失手環。
中小城市與西部農村經濟欠發達,但對養老服務的需求不亞於發達地區,甚至更高。畢竟這些地區的青壯年人口大量流出,導致大量空巢老人缺乏照護。對這些地區,中央和地方理當投入更多資源用於老人的照料和看護。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有別,但國家對於老人照護的公共服務應是無差別的,無論養老床位、日間照護中心還是防走失手環等配備,理當惠及所有老人。
對於走失老人的及時救助,也是政府服務的重要一環。面對兒童失蹤問題,今年5月,公安部上線了中國版安珀警戒——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台,建立起了針對兒童失蹤的全國性警報機制和群防群治體系。對於老人走失,何嘗不是如此?在老人走丟後,只要接警或接到救助信息,就該啟動警報,動員那些公共機構打通信息網絡,也讓各信息發布渠道參與進來。
遺憾的是,這類應急救助機制目前遠未跟上所需。2015年某地發生的一次8旬老人走失後凍死事件中,警方協查通報由於未跨區發送,導致老人錯失回家機會。不僅如此,還出現了老人口袋中的家人電話始終未被發現,兩次老人被人送到派出所卻又讓其離開等低級錯誤。無獨有偶,同年,西安一走失老人被警方發現後送到了救助管理站,又被轉至福利院,可子女多次到派出所、救助管理站尋找都得不到任何消息,最後老人莫名其妙地死亡。
可以說,在很多地方,包括警方、救助站、福利院在內的公共部門對老人走失缺乏基本的“敏感”,跨部門聯動搜尋機制仍很匱乏。對於走失老人的報案,很少有一個多部門緊急反應、全社會參與的搜尋機制,對於全國走失老人,也缺乏一個統一的數據庫,以至於很多時候找走失老人只能靠子女大海撈針。
老人和兒童,一老一小均是一家之寶,他們中任何一員走失都是家庭災難,會讓一個家庭承受骨肉分離的煎熬。對這樣的人倫悲劇,從政府到社會都不能置身事外。基於此,早些建立一個尋老版“安珀警戒”,彌補照護老人的機制制度短板,很有必要。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