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第一書記回憶,當地群眾對扶貧幹部的到來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能夠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但村里的水、電、房子要配套,必須有資金支持才行。
“手上沒有資金,單位還有紀律要求,駐村扶貧幹部不能輕易離開村子跑項目。”這位第一書記感覺有勁使不出,也不知道該如何使勁,扶貧工作無法開展,部分群眾也漸漸由熱盼轉向失望。
選派單位的實力強弱影響著駐村扶貧工作的開展成效,這是第一書記的切身體會。他說:“比如交通、林業、旅遊、財政等‘強勢單位’,他們可以給貧困村找門路、上項目,脫貧見效快。如果是‘弱勢單位’,本身能調動的資源就有限,加上有些單位並沒有扶貧專項資金,幫扶起來只能是捉襟見肘。”
“我們單位讓職工捐款捐物,一些人也有怨言。而捐來的錢物對於貧困村來說,又是杯水車薪。”另外一位駐村扶貧幹部感慨。
“對能不能聯繫到扶貧項目,能爭取到多少資金,我們一點底都沒有,實在是愧對群眾,心有餘而力不足。”這位第一書記無奈地說。(記者 王 梅)
點評
一些“弱勢單位”選派的扶貧幹部感覺沒有抓手,無能為力從而不作為,是因為這些幹部沒有認清自己的職責——扶貧幹部不是項目經理。
客觀而言,“強勢單位”和“弱勢單位”在調動資源和引進項目方面確實存在差異,但扶貧並不僅是拉項目、送東西。駐村扶貧幹部的關鍵角色應該是當好當地政府的情報員,做好群眾致富的帶頭人;要在精准幫扶措施的實施和發展規劃上下功夫,摸清楚村里的水、電、路、住房、衛生等基礎設施的短板,摸清貧困戶的真實想法,激發他們的內生動力,讓貧困群眾願意幹、知道怎麼幹。
部分幹部擔憂沒有辦法拉來項目和資金,針對這個問題,青海在全省層面統籌規劃,1622個貧困村都會有項目和扶貧專項資金的安排,只是時間上有先有後。駐村扶貧幹部要規劃好如何把這些資金用在刀刃上,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能一味抱怨單位不給力,給自己的不作為找借口。(青海省扶貧開發局調研員 張學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