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鬥爭的前進陣地
1935年5月,駐華日軍向國民黨政府提出對華北統治權的要求,並調集大量軍隊入關,11月策動漢奸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製造“華北五省自治運動”。蔣介石政府置民族危亡於不顧,一方面與日本簽訂《何梅協定》、《秦土協定》,並接受日本“華北特殊化”要求,民族危機更加嚴重,中日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為主要矛盾;另一方面繼續堅持“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政策,鎮壓抗日救國運動,調集重兵繼續“清剿”紅軍,引起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
在此背景下,黨中央和紅軍落腳於緊鄰華北的陝甘根據地,使中國共產黨“北上抗日”、“抗日救國”由“九一八事變以來的政治主張,變成了現實的軍事部署,使黨和紅軍在政治上占據了主動,贏得了全國人民特別是資產階級和地方實力派的理解支持,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陝北由此成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投身偉大抗日戰爭的出發點和前進陣地。
近代以來,南方是中國革命的中心,陝甘根據地的創建實際上只是南方革命風暴中心的漣漪。但當中共中央和紅軍主力相繼到陝北落腳後,中國革命的重心就相應實現了由南方向北方的轉移。此後經過東征西征戰役,陝甘革命根據擴大為陝甘寧邊區。黨中央以陝甘寧邊區為指揮中心和戰略總後方,在統一戰線旗幟下,領導各個抗日根據地軍民的對日鬥爭。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這裡制定,人民軍隊從這裡出發。黨和人民軍隊贏得了更廣大人民的支持,人民軍隊也在對日作戰中不斷成長壯大為能夠同國民黨軍隊全面抗衡的武裝力量。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