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6日電/1630年,新教牧師溫思羅普在開往北美的“阿貝拉”號輪船上向英國移民布道時,引用了聖經中的一個典故,要求那些新移民們把自己即將定居的新社區建成“山巔之城”,用光芒四射的“基督教美德”去照亮世界,成為世界的典範。從此,“山巔之城”成為後來美國的政治信條,表達了美國人自認為是占有道義高地的“上帝的選民”,負有引領世界的宏大使命。
不過,美國真正能稱得上山巔之城而令相當一部分世人仰望、追隨,還是晚近的歷史。先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作為抗擊並戰勝法西斯德國和軍國主義日本的領袖和中堅力量之一,美國取代英國成為“自由世界”當之無愧的領袖,憑借其強大無比的經濟、軍事實力稱霸世界,並高舉所謂的民主自由、公平正義旗幟占領了國際政治的道義高地。到了上世紀70年代,由於深陷越南戰爭等緣故,美國經歷了經濟嚴重衰退和國內社會分裂,其國際政治威望急劇下降。直到蘇聯解體、冷戰結束,美國才又爬上它的第二次高峰。由於冷戰也是兩種意識形態的較量,美國便儼然以勝利者的姿態大肆宣揚美國價值的優越性。特別是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統帥聯軍擊潰伊拉克、解放科威特,號稱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集體安全”的理想。一時間,美國的國際威望如日中天,重新占據了國際政治制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