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念好院團發展的“千萬經”
“那些高揚愛國、廉政、理想、信念、民生等人類永恒主題的題材,必然會引起觀眾的強烈共鳴,用這種題材來編織戲劇故事,也必然會有廣闊的市場。”堅持這個原則進行藝術創作,河南豫劇院推出了《村官李天成》《常香玉》《焦裕祿》《紅旗渠》《鍘刀下的紅梅》《魏敬夫人》及廉政三部曲《全家福》《九品巡檢》《張伯行》等一大批劇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院長李樹建總結他探索出的關於院團發展、人才培養、市場運作的幾條路子:一是“老戲新演,名劇改編,名劇出名演,名演帶名團”的藝術創作之路。二是“古典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三結合”的表演方法,程式是古典主義,話白是現實主義,手法是浪漫主義,老中青觀眾都認可。三是“一戲三演”,即“農村演出放一點,城市演出收一點,國外演出舞一點”,“收”就是含蓄內斂,適合城市觀眾重體驗的審美習慣;“放”就是誇張想象,適合農村觀眾重熱鬧的審美習慣;“舞”就是盡量多使用肢體語言和程式化的表演,以增加向國外觀眾傳遞信息的手段。
他還談到院團管理的“千萬經”:“走遍千山萬水找市場,吃盡千辛萬苦樹形象,歷經千錘百煉出精品,想盡千方百計奔小康。”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文藝批評說真話辨是非、敢於“亮劍”
兩年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文藝各門類都創作生產了一批精品力作。“文藝理論評論界也步入正軌、勃發生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說。
切實加強文藝評論工作,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和中國文學批評研究會應運而生,20多個省市的相應組織也紛紛問世。仲呈祥說,全國專業的業餘的文藝評論工作者以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為指導,繼承創新中國古代文藝批評理論優秀遺產,批判借鑒現代西方文藝理論,運用批評這把“利器”,實事求是,秉筆直書,熱情評介優秀作品。
“對套用西方理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用簡單的商業標準取代藝術標準的錯誤傾向,對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醜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的作品,都敢於‘亮劍’,說真話,講道理,辨是非,營造了開展文藝批評的良好氛圍。”仲呈祥說。
同時,在全國文藝評獎制度改革之後,各類文藝評獎的數量精減、質量明顯提高,有效引領了創作與鑒賞。中國京劇節等藝術節用“一劇一評”取代評獎,受到社會廣泛好評。
(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