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耀仔”
考察過高危地段後,晚上6點左右,周炳耀回到家,家人晚飯已吃了大半。
妻子劉冬菊記得,一向不對家人談村務的周炳耀說:“這次台風很大。”
劉冬菊問,“有多大?”周炳耀又重複了一遍:“很大”。
劉冬菊心裡有些擔心,想到丈夫當晚還要值班,她重新煮了粥,炒了四個菜。
周炳耀很少能像那天晚上在家吃一頓完整的飯,他通常都是在吃到一半時,被來求助的鄉親叫走。
村民習慣喊周炳耀“耀仔”,進來第一句話常是:“耀仔,有空嗎?”即便在忙,周炳耀也會先回答“有空”。
周家早已習慣,沒有人會介意他離席而去,家人默契地將他的碗筷和剩飯留在桌上等他回來。兒子周銘燦覺得長此以往對胃和身體不好,曾想過勸父親至少吃完飯再出去,不過還是沒有說。“因為說了也沒用。”
在家人眼裡,村莊更像是周炳耀的家。“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他像操持著家裡大部分家務一樣,擔負著村子裡從交電費到基礎建設等大小事務。
周炳耀是村裡最早種香菇的人,發現掙錢後,他幾次號召村裡的年輕人不要再出去打工,留在村裡發展食用菌。
“我打包票能賺,不然我貼給你。”村主任劉長務估算,80%的年輕人都留了下來。
周炳耀帶著村民去農村信用社擔保貸款,開會講解種菇技術。村民張巧明計算過,種菇年收入有一兩萬,而之前種田只有幾千元。
根據古田縣統計,2009年周炳耀當選村支書時,莊裡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僅3480元,去年達到了12860元,超越卓洋鄉平均水平。
為爭取村上基建的款項,周炳耀和劉長務常常開車去古田縣城“跑項目”。他們早上6點出發,趕在各個部門局長8點上班前守在辦公室門口。
為了村上道路護坡的問題,他們去了交通局三次,最終要來一萬元。
古田縣官方提供的資料顯示,周炳耀在過去的7年間,共為村裡爭取項目資金80多萬元,硬化村內水泥路6條,修建機耕路3條共5公里,修建河岸護坡1.5公里。
曾經當過村主任的張華忠知道,“這是個沒錢的村”。今年春季,周炳耀號召村兩委墊錢做道路硬化,自己和村主任劉長務各墊了3萬元,而村幹部工資很微薄。周炳耀為此貸款6萬元,兒子娶媳婦需要的10萬元彩禮,經過兩家商量只給了3萬元。
他常常把村上的工作帶回家來做,臥室裡的書桌上堆滿了村裡的學習材料和黨員工作表。周銘燦曾見過父親半夜還在工作,而村裡的作息時間一般是9點左右休息。
有一次,一向遵從丈夫意見的劉冬菊勸他辭職:“太累了,等任期滿了就別幹了”。周炳耀笑了笑,沒有說話。
去年選舉時,他提出不想再做村支書。“你不做,我們也不做了”,村主任劉長務和其他人把他勸了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