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18日電/中國17日成功實施了第6次載人航天飛行。反觀日本,自從決定在國際空間站計劃中依靠美國的航天飛機後,便一直沒有進行過真正的載人航天技術開發。理由雖然是喪命風險和巨額的成本,但隨著以美國為中心民間航天開發等蓬勃發展,日本未來的航天戰略走到了十字路口。
民企
2011年航天飛機退役後,俄羅斯“聯盟”號飛船成為將日本宇航員運送至空間站的唯一手段。美國計劃最快在2017年使民間飛船飛往空間站,如果正式啟用,屆時日本人預計也將一同搭乘。
另一方面,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內部有根深蒂固的意見認為,日本也應擁有自己的載人航天手段。通過空間站內的日本“希望”號實驗艙和“鸛”號無人貨運飛船所積累的技術也能充分運用於載人飛船。
幾年之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以火星為目標開發的下一代火箭“SLS”曾一度考慮採用以高成功率著稱的H2A火箭發動機技術。
在美國,諸如提出火星移民構想的太空探索科技公司(SpaceX)等以民間立場開發飛船的風險企業發展勢頭迅猛。此外還湧現出了為商用空間站開發類似充氣式居住艙的畢格羅宇航等獨具一格的公司。與載人技術成本高昂的十幾年前相比,情況正在發生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