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5日電/國家統計局19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前三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長6.7%。第三產業拉動三季度經濟趨穩、消費對經濟的貢獻不斷增強,工業增速加快,從系列經濟指標看,國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亮點明顯,好於預期。(新華社10月19日)
解讀三季度經濟數據,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看。
一是“穩”。所謂的穩就是平穩,相關指標沒有大起大伏。“穩”是中國經濟新常態的壓艙石,是推動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重要表現,也是積極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前提。中國有13億人口,這麼大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必須要保持平穩,才能保證就業,確保社會穩定,進而推動改革開放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有時間和精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所以,三季度數據顯示出中國經濟的穩定性,意義非常重大。
從核心數據GDP來看,6.7%的增速,與前兩個季度持平,體現出中國經濟整體穩的特征。來看供給,產業數據顯示,半年報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1%;三季度同比增長3.5%,提高了0.4個百分點;半年報和三季度數據中第二產業增加值均同比增長6.1%;在第三產業增加值方面,半年報為增長7.5%,三季度則為7.6%。環比來看,半年報和三季度均為1.8%。從需求端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來看也體現了穩的態勢。數據顯示,前三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3848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0.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8%),增速比上半年加快0.1個百分點。9月份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50.4,同上月持平,維持了穩的態勢。
另一個關鍵字是“健”。區別於穩的不出現大起大落,健還有向上發展的趨勢和要求,通俗地講就是要“肌體”健康。三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出了中國經濟穩中有“健”的特點。
首先,健表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補”取得成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原煤產量同比下降 10.5% ,工業企業和商品房庫存持續減少。8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4%,比上年同期下降0.6個百分點;1-8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比上年同期減少0.17元。這些數據說明,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改革已經開始釋放紅利,涉及中國經濟運行安全的債務、房地產等問題在可控範圍內,並按照中央確定的目標和部署一步一步推進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