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站在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公布的時間點上,回顧李克強總理相隔近3年的兩次演講,很能說明問題。
2013年5月,李克強在第二屆京交會暨全球服務論壇北京峰會上發表“把服務業打造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演講指出:服務業依然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一塊“短板”,2012年占GDP的44.6%,大大低於發達國家70%以上的份額,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發展中國家低10個左右的百分點。總理給出的結論是:差距就是潛力。“發展服務業是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中國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主要方向之一”。
這樣的戰略布局在其後兩年明顯見效:2015年服務業首次占據“半壁江山”後,2016年3月李克強在博鰲論壇上指出,中國經濟產業升級步伐加快,服務業等保持較快增長,消費和服務業已經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相隔近3年的兩次演講,總理的時間語態從“將來時”變為“進行時”。其實,這正是中國經濟“破繭成蝶”的生動過程。
【三】
當然,服務業絕不僅僅只是快遞業和電子商務。被總理寄予厚望的“調結構”中的服務業角色,既包括研發、金融、信息、物流等為代表的新興服務業,也包括改造升級中的傳統服務業;既包括生活性服務業,也包括與製造業相輔相成的生產性服務業等。
國務院常務會曾專題討論過加快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李克強會上指出,生產性服務業有利於引領產業向價值鏈高端提升,實現服務業與工業、農業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機融合,推動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