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布置展示了羌族的生活面貌。(中評社 趙家麟攝) |
中評社四川10月29日電(記者 趙家麟)四川綿陽市北川是全中國唯一羌族自治縣,在汶川大地震受到重創,災後為了搶救、保存羌族文化遺產,由澳門基金會在新縣城援建設立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成了繼承與弘揚古羌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窗口。中評社四川走親採訪團走訪這處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結合現代聲光特效的博物館,見證災後各方對保存北川羌族文化所努力的成果。
中評社四川走親採訪團於10月23日在成都、德陽、綿陽等地起展開為期八天七夜的走親採訪行程,來到綿陽市北川新縣城,在城市景觀軸上,遠遠就看見了羌族碉豎立的建築地標,博物館與圖書館相鄰而立,這裡就是大地震後肩負起保存北川羌族文化的博物館。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副館長吳曉紅接受中評社採訪表示,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展出面積5400餘平方米,由澳門基金會援建一億澳元,於2013年1月開館。在籌建過程中,澳門持續表達了關切,並對博物館的各項設計、功能都有精心的設想,使博物館在典藏、展示羌族文化同時,與現代的聲光互動科技結合。
博物館的特點是以聲光電等高科技手段復原羌族生產生活的歷史場景和自然場景,以活態的展示手段與參加者進行互動,體驗羌族的一些民俗文化活動。
原來位於老縣城的羌族民俗博物館毀於大地震,館內收藏絕大部分文物全部埋入廢墟,讓羌族文化保存受到巨大損失。現今的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在災後的重建過程中,進行了文物的搶救與保存,目前館藏文物1500多件。
館藏文物有各朝代的羌族陶器、羌繡,也有近現代的羊皮鼓和猴頭帽。在羌繡展區裡,展出著一幅曾經在上海世博會引人注目的帳帷。帳帷以白色土布打底,配上多幅藍線手繡的圖案,既有騎馬戴帽的知縣,也有麻將牌局,文物來自民間的高齡長輩,考據應屬明、清時代的文物。
此次台灣中評通訊社四川走親採訪團由八人組成,包括台灣中評通訊社社長俞雨霖、台灣中評通訊社總編輯林淑玲,成員還包括台灣中評通訊社桃園特派員黃文杰、台灣中評通訊社台南特派員趙家麟、台灣中評通訊社記者吳政峰、台灣中評通訊社記者戴祺修、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記者蘭忠偉、香港中國評論通訊社記者范穎薇等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