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福建建寧:“金種子”鋪就脫貧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0-31 11:10:12


  中評社北京10月31日電/金秋十月,在閩西北的建寧縣,群山腳下是金色的稻田。望著一粒粒飽滿的稻穀,溪口鎮半元村的種植戶蘇雪英十分高興。

  這些稻穀不是普通的糧食,而是雜交水稻種子。水稻制種每畝收入在3000元左右,經濟效益是普通水稻的3倍。

  普通的水稻種植用的是雜交好的第一代種子,可以自花授粉,而制種用的“親本”分為母本和父本,需要人工授粉。授粉時節,農民們兩人一組站在田埂上,一人一端拉著長長的繩子來來回回,將父本的花粉輕輕地刮到母本上,場面蔚為壯觀。

  今年36歲的蘇雪英家境貧困,幾年前丈夫生病,欠下10多萬元的債。丈夫去世後,她獨自一人撫養12歲的兒子。今年,她種了8畝雜交水稻制種,可以獲得2萬多元的毛收入。

  稻穀烘幹入庫以後,蘇雪英的工作就完成了,因為她的經紀人丁紹文將負責種子的銷售。在建寧,農民經紀人是聯繫農戶與企業的紐帶,除了為農戶提供種植“親本”,更重要的是提供技術服務。

  52歲的丁紹文在1990年開始從事制種,但第一年就虧本,畝產只有五六十斤。“父本播下去後,母本要在幾天後下地,不同的品種時間不同,如果掌握不好,就會花期不遇,造成減產。”

  經過不斷摸索鑽研,他逐漸掌握了這門“絕活”,制種面積不斷擴大。1998年他成為“包頭”,將種子公司的單接過來,再分配給農戶。如今,丁紹文不制種了,但比以前更忙碌,因為他手上有200多戶農戶“下線”,制種面積達1萬畝。

  在“包頭”們的帶動下,制種技術在全縣迅速推廣。全縣現有2.95萬家農戶,其中2.35萬戶從事制種生產,制種農民個個都是“土專家”。

  據建寧縣農業局局長揭重陽介紹,建寧縣的地理氣候、自然生態、海拔高度適合雜交水稻制種生產,從上世紀70年代起縣裡發展水稻制種,常年舉辦技術培訓,經過近40年的發展,建寧已成為全國聞名的縣級種子生產基地。

  2013年,縣裡對制種業進行規範,“包頭”們通過考試後成為“正規”的經紀人。如今,像丁紹文這樣的經紀人在建寧有153名。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