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疾病辨識度,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部門防治能力
雖然國家對精神衛生疾病的重視程度逐步提高,但在醫療救治層面,提高全民精神衛生健康仍有很多障礙需要跨越。
《規劃》提出,要引導公眾正確認識精神心理疾病和心理行為問題,正確對待精神心理疾病患者。不過,在現實中公眾對“抑鬱症”等精神心理疾病的認知度仍然很低。
老伴去世後,70多歲的北京朝陽區居民馬長林一夜之間就成了暴怒老頭,總是蠻不講理,經常拿拐杖追打兒女。其實馬長林老人是患上了抑鬱症。據調查,65歲以上人群中重度抑鬱者有1%—5%,但他們中很少有人意識到或承認自己生了病。
“大多數人對精神心理疾病認識不足,並羞於談自己的精神或心理問題。”北京第六醫院院長陸林指出,現代社會常見的路怒症、居喪反應等,都是精神心理疾病。對常見精神心理問題的認知率過低,加上對精神疾病的偏見和歧視,使很多人諱疾忌醫。
專業醫療機構對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治篩查也常有“漏網”現象。
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王剛在醫院查房時發現一位病人,她在35歲左右患上了抑鬱症,卻一直在神經科、消化科、內分泌科等多個科室看病。輾轉治療19年,才第一次來精神專科醫院治療。
“抑鬱症常伴有身體不舒服。患者通常會到醫院內科做檢查,比如胃腸不適症狀,查不出毛病,吃藥也不管事。”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主任醫師黃世敬認為,由於精神心理病症沒有特異性,容易被當成其他疾病治療。“國內的醫療機構目前在接診第一關沒有開設‘身心疾病分診台’,往往在第一時間對相關病症做出錯誤的識別和診斷,錯過了最佳治療期。”
專家認為,傳統中醫講求情志致病,就是對心理疾病造成的生理問題進行診治。在西醫教學中,也應重視心理精神致病的原理和表現,並滲透到各科目的教學和研究中去,以提高診斷準確率和臨床治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