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5日電/“雙11”無疑是一場心理遊戲。行為主義心理學中有“強化”的概念,當人的某種反應或行為受到額外獎勵,以後再次出現該行為的可能性就會增加。它不定期,不定額,卻具有較強的抗消退性,讓人們的消費習慣從保守轉變為激進。不過,“強化”的前提是至少一次的如願以償。因此,並非所有人都會嘗到遊戲的甜頭。
你的理性在路上嗎?
【出手】
11月好像生活在商品目錄裡
葦杭
LXH是我的大學同窗。
開學第一天,一照面發現彼此是同鄉,我們就相約去商店采買了。這幾乎奠定了我們此後多年的相處基調——那就是一起買買買。以至於後來相距2000公里,我們依然一起隔空購物。從大學裡共同購買一只開水瓶的情誼開始,我們共享各種打折信息,微博裡互相@發現了什麼好東西,還會從同一個代購那裡,挑選同一樣東西。如果換個人,你肯定要回避一下同款,可我們毫不介意,畢竟隔那麼遠,同框機會太有限。這樣的兩個人,如果能凑在一起過個什麼節,那無疑就是“雙11”了。
我們像學生時代一起做作業一樣興奮!
通常是剛入11月,我們就會互換清單,看看彼此的功課做得怎麼樣。當然,也會毫不客氣地劃掉對方清單上不合適的東西。最後清單上的剩餘,都是兩人共同圈定的。因為有了互相監督,又是提前做好功課,所以失敗案例不算太多,即使有,也因為戰壕裡躺著你的小夥伴,不算太懊惱。頂多日後想起來的時候,會互相調侃一番,那一年怎麼會發神經,買了這麼一個鬼顔色。
LXH跟我打招呼的方式,通常是扔過來一個鏈接,如果我說“挺棒的啊”,她會高高興興地放入購物車,如果我說“不怎麼樣啊”,她則毫不猶豫地斃掉。我也是。但我扔給她的鏈接遠遠沒有她扔給我的多。那段時間,我們好像生活在商品目錄裡,生活中最大的熱情就是列一個長長的購物清單。
早些年,我們的list裡最多的是自己的東西,衣服、化妝品、鞋子,女生們好像有無窮無盡的東西要買,一共享,似乎都是自己剛好需要。那種一拍即合的勁頭,就是最佳閨蜜應該有的模樣。然而很多年過去,身在南方的她會抱怨:回南天,塞在床箱裡好幾千塊的包包發了黴,因為家裡實在沒有地方放了!然後是衣服必須叠起來,擠在衣櫃裡,很多衣服自己都忘了。最悲慘的是換季的時候,埋在一堆衣服裡,折騰好幾天。
近些年我們多買些家庭用品。從掃地機器人、空氣消毒機,到一只鍋,一個電飯煲,好像要把這一年的用度都攢在這一天。
10日當晚,我們會早早洗漱完畢,坐在電腦前,等待一個數字的變化。那幾個小時的心情至今想來都是記憶清晰,內心的興奮隨著時間的流逝,每一分鐘就會多一點。在抵達“如願以償”的路上,我們愉快地談論著最近的生活,彼此的變化,有什麼新進展,選擇了什麼又放棄了什麼。好像所有這些聊天都是底色,只有購物才是正題。如今想來,其實購物才是一個背景一個儀式,平時好幾年也見不上一面,有了購物這個共同的體驗,才能填補一些生活場景裡互不參與的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