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9日電/據美聯社11月5日報道,在11月4日《巴黎協定》生效當天,中國國務院發布了一項新的氣候計劃,目標是到2020年使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該報道稱,根據4日宣布的這項新計劃,煤炭消費總量2020年必須控制在42億噸左右,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5%。報道認為,近年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投資以及風能和太陽能新增裝機容量方面已成為世界領先者。
美國《國際財經日報》網站則刊文稱,對中國發展的環境批評傾向遵循一種通常由西方可持續發展行業從業者提出的熟悉老調子。而事實上,中國一直在用實力駁斥這些生態方面的批評。中國正從一個在環保方面位次很低的國家變成一個生態動力室。
美國《福布斯》周刊則稱,隨著北京開始重新書寫全球開發融資規則,中國有潛力推進低碳且為社會所包容的長期發展議程。在國內,中國政府已對金融及能源部門、國家石油公司和私營清潔能源科技公司進行協調。在國際上,中國也能通過混合融資以相對較低的風險支持清潔能源交易。
自2012年《巴黎協定》開始談判以來,中國就一直以一種積極的姿態參與和引領談判,為協定的簽署和生效做出了重要貢獻。在談判過程中,中國代表一直按照中央的部署來推動談判,堅持公平、務實的共同原則。在有矛盾時,中國起到了斡旋和調節作用。中國一邊在多邊談判中發揮建設者作用,一邊和美國合作,為全球做出表率、示範和引導。在剛剛結束的G20峰會上,兩國聯合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提交了法律文書,這也大大加速了《巴黎協定》的生效進程。中國在《巴黎協定》生效後做出了國家自主貢獻目標的承諾,也大大提升了人們的自信心。不過要達到這些雄心勃勃的目標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需要調整能源、經濟結構,需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從發展中經濟轉向發達經濟。而這一承諾不是別人強加給中國的,而是黨為實現兩個百年目標和實現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可以說,保護全球氣候環境的利益要求和我國戰略目標是完全吻合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是積極的倡導者和推動者。
如今,中國在可再生能源投資以及風能和太陽能新增裝機容量方面已經成為世界領先者,中國推行的環保戰略給世界帶來貨真價實的正外部性,中國正成為遏制全球氣候變化的“領頭羊”。中國現在致力於全球氣候變化的減緩行動,發達國家一般在人均GDP達到20000到25000之間時達到破壞峰值,而在中國,達到14000到15000之間就能迎來峰值,這樣中國就闖出一條新的發展路徑,這對全人類發展有重要意義。另外中國還通過“南南合作”把發展經驗傳播給其他發展中國家,所以第三輪幾十億人參與的現代化發展進程將會更加綠色、低碳、可持續,這是中國的發展歷程獻給世界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最好的禮物。
改善全球氣候,中國一直在路上。中國正在打造的重走絲綢之路項目——“一帶一路”工程,也可能成為環境事業進步的“高速公路”。這跟“一帶一路”主體的內容有關,“一帶一路”主要指的是基礎設施的投資,在這一項目的進展過程中,中國與周邊國家乃至更大範圍的發展中國家將會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有更密切的合作,而基礎設施的投資和運營正是影響局地和全球環境質量的重要領域。只要中國堅持比較高的環境標準,拿中國比較先進的技術、產能和其他國家合作,就能做出比以往基礎設施投資更好的環境績效。這是一個機會,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在為全球氣候的改善添磚加瓦。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