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名外來務工人員扛著行李。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中國內地城市的流動人口仍然生活在城市邊緣。戚樹民(音)在首都生活已經有10多年了,但他仍得不到多少城市的公共服務。
據香港《南華早報》11月21日報道,作為中國戶籍制度中的一個農民,戚樹民在北京北郊靠賣早點謀生,而他也是為中國的經濟繁榮作出貢獻、但仍被排除在中國經濟大潮之外的2.7億農民工中的一員。
他的家人住在一個有兩個房間的臨時住所,位於北五環外郊區的一個啤酒廠後面。冬天,因為沒有市政供暖系統,他們必須燒煤取暖,還要與鄰居共用公共厠所,喝的水也必須買。
戚樹民的表姐說:“井水被污染了,我們只能用井水洗碗、洗衣。”她正在一個不到兩米寬的小巷裡洗衣服。
他們每月要支付1600元的租金,沒有洗衣機或電視機,一來是因為他們想省錢,二來也是因為他們的住所隨時可能被拆。
這片住宅在未來幾年裡面臨拆遷,為一條新鐵路綫的站點讓道。這條鐵路綫把北京和160公裡外的張家口連接在一起,2022年兩市將聯合舉辦冬季奧運會。
戚樹民賣的早餐包括煎餅、粥、混沌和雞蛋,滋養著一個由快遞員、垃圾回收者、水暖工和建築工組成的繁忙的社區。
然而,中國的經濟前景很可能取決於是否要允許像戚樹民這樣的人在城市定居。雖然中央政府多次承諾允許他們轉變為城市居民,但這只是指小城鎮。
盡管首都的日常生活十分艱難,獲得永久居住權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戚樹民和他的家人還是想留在北京,不打算回到閉塞的農村或任何附近的小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