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立法院”衛環委員會打成一團的《勞基法》修法公聽會,召委陳瑩遭推擠倒地暈厥,“一分瑩”之所以成爭議焦點,同樣因“周休二日、砍七天假”早在蔡英文主持的執政決策協調會議上拍板,既然沒有轉圜餘地,何必再以公聽會敷衍?之前多次行政系統的公聽會烏煙瘴氣,哪一場不是這原因?難道經公聽會包裝就算程序完備?
除了政策無調整餘地的核心缺失,另個問題是資訊不透明。以日本核食品公聽會紛爭為例,“行政院”一再強調會依科學證據行事,但迄今只有日本農水省粗糙的檢驗數據,政府、專家團體不至於對福島五縣除汙束手無策、一無所知,不告訴民眾是因開放已成定局,但民眾無從取得更多的科學證據,如此的資訊不對等,形同官方刻意欺騙,這樣的公聽會居心不良。
台北市公宅公聽會場場遭撒冥紙觸霉頭,也因政策已定,其實已不是公聽會,而是政策說明會、宣導會;場場不安寧,是市民識破市府“先抬價,再微幅降價”的不誠實、無誠意伎倆,怎能不大聲抗議?市府需要公宅業績,市民不是不能理解,市民也樂意幫弱勢民眾找處遮風擋雨的窩,但何必以欺瞞手法包裝公聽會?
除了已確定日期的兩場同志婚姻公聽會,各地的土地徵收也有法定公聽會要開,即將登場的勞工秋鬥恐又得以公聽會來降溫,眼前《電業法》、《健保法》修正少不了公聽會程序,從中央到地方無數場公聽會將召開,怎麼舉行卻沒有統一法源,各依專法或地方政府各自頒訂的行政命令召開,如此“各吹各的調”,是自詡為法治國家之恥。
溝通是雙向對話,公聽會是聽取公共意見。如果執政者認為溝通是“命令”,公聽會為操控工具,公聽會催生出無數“惡魔”也是必然,人民不該受這樣的對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