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30日電/11月19日,武漢大學一名大四學生在進行體質測試過程中突然暈倒,經搶救無效離世。這是國內最新一起學生參加體質測試時發生的悲劇。事情發生後,結合近幾年時常發生的學生體測猝死事件,圍繞學生體質測試的安全保障、意外防範的問題再次引發諸多討論。
武漢大學這名大四學生意外猝死之後,校方不出意外地成為部分學生首先問責的對象。從救助措施是否得力,到學校領導的人情冷暖,再到對學校披露相關信息不夠及時的質疑。在網上,一名武漢大學學生發出的“九問”,成為學生對這起事件所持態度的一個典型代表。
從學校來說,以息事寧人的低調態度處理這種學生意外傷害事件已是慣例。一名高校體育老師向記者表示,一方面,學校無論是否盡到了防止意外發生和及時搶救的責任,都會遭到一部分學生和外界的質疑;另一方面,學校也不太可能完全按照所應承擔的責任去補償受害的學生家庭,在目前絕大多數家庭都是一個孩子的現實國情下,學校通常都會以超出責任範圍的力度去補償家庭,儘管還是會有不少家庭對學校的處理方案不滿意。
據此種種,學校只要發生學生意外傷害甚至是死亡的事件,無論真正的責任方在誰,學校都是第一責任方,這讓很多校長和體育老師備感苦惱。
延伸開來,體質測試也遭到廣大學生的“口誅筆伐”。
天津某985高校的大四學生洪陽就對體質測試的意義提出了質疑。“我去年體測就只去測了身高體重,其他項目一概沒去,這樣的結果只是總成績低了一點,但對我一個學年度的整體成績毫無影響。”上了大四之後,洪陽因為實習,一直沒在學校,又錯過了班長在QQ群里發的體測通知,順理成章地沒去體側。體側成績不與學分績或畢業直接掛鈎,讓即將離校工作的洪陽對體測這件事顯得尤為淡然。“體測並不能改變什麼,我室友是學校跑步協會的會長,我平常經常長跑,做各種運動,體測不能算作我身體素質狀況的報警器,總體而言,我認為體測十分‘雞肋’。”
某高校大三學生萬兵,則對學校究竟如何看待體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安排體測是國家規定,學校確實必須執行,但學校不應該只是為了拿到數據,而應該是真正督促大家愛惜身體和加強鍛煉,同時,建議體測往體檢方向發展,這樣或許能減少學生的抵抗情緒。”另外,萬兵建議學校應該結合天氣因素合理地安排體測項目,不要再讓學生在霧霾預警的天氣狀況下露天測試1000米項目。
哈爾濱某高校的程軍認為,現在很多大學生對體測弄虛作假的現象已經見怪不怪。今年體測時,他的室友幫他代做了10個引體向上。他坦言,現在大學里這種體測的“互幫互助”十分普遍。依靠這種造假盛行的體測去督促學生加強鍛煉,顯然無濟於事,大學生在體測時猝死、受傷等意外事件頻發,很大程度上還是因為大學生不了解自己身體的隱疾,不重視自己的身體素質,未能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程軍表示,“這些工作的推進需要從小學起就設立合理的健康、健身教程,這才是提高國民體質的關鍵。大學里的體測是否有點亡羊補牢的意味?”
南方某高校也曾發生過學生在體測時猝死的事件,該校學生周小曉發現,很多學生都是為了體測而體測,“有些同學並不知道可以找輔導員開免測證明,而選擇在感冒時跑800米,在腰傷時做仰臥起坐,這對身體有很大傷害。”另外,體測不及格不能畢業的傳言對大學生有較大的觸動,但起到的作用並不是大家更注重鍛煉,而是讓一些同學為了體測成績,做出一些超出身體承受能力的行為。周小曉認為,“體測不應該和畢不畢業掛鈎,也不應該有這樣的言論。”
國家教育部門在高校推行體測的本意,是為了讓學校重視體育課、讓學生加強體育鍛煉,然而,上述的種種現象卻讓體測在實踐中走了樣,這令體測中可能發生意外傷害的機率大增。
另一方面,據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介紹,大學體育課本身的“溫柔”化,導致學生的體育課訓練量不足,一節體育課下來,學生連汗都不出,這樣的體育課又怎能起到鍛煉的作用呢?
而學生平時鍛煉不足,加上大多喜歡宅在寢室,本身的生活習慣就很不健康。等到體測前臨時抱佛腳,這些學生的身體又如何受得了?
此外,一部分學生身體有隱疾,平時看不出來,只有在高強度運動時才會顯露,這對學校的體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王宗平表示,“現在的體檢都是在學生安靜狀態下測試的,而學生的猝死事件基本上都發生在劇烈運動中或之後。學生心臟的一些問題,在安靜狀態下是發現不了的,因此,對體檢的改進,也是教育部門和學校需要考慮的。” (來源:《中國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