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2月10日電/美媒稱,中哈霍爾果斯口岸項目總經理卡爾·蓋桑精辟概括了當前發生在歐洲和亞洲的鐵路貨運產業革命:“鐵路一度像又老又肥的人一樣不受待見,但隨著‘絲綢之路’概念的推動,它又重新性感時髦起來。”
據美國《福布斯》雙周刊網站12月6日報道,歐亞大陸正快速互聯互通,形成一個覆蓋世界70%的人口、75%的能源資源的巨大市場。經過升級的鐵路運輸走廊成為連通歐亞大陸的紐帶。
蓋桑的職業軌跡就是鐵路貨運革命的一個真實寫照。作為一名職業海運人士,他曾負責杜拜環球港務集團在世界各地港口的物流事務,後來他承接了一個大膽的新項目:在一個距離海邊很遠的地方建新口岸。位於哈薩克斯坦和中國邊境的霍爾果斯口岸從零開始建設,到如今成為鐵路運輸的一個大型中轉站,已初具歐亞大陸交通樞紐的雛形。
隨著中國和歐洲之間的跨歐亞大陸直達列車的出現,這種以速度和效率為核心的商業模式促使新鐵路貨運方式的產生。中國高端製造業的崛起帶來了在中歐之間運輸高價值貨物的需求,速度要比海運快,而成本要比空運低。在本世紀頭幾年,中歐之間測試了多條鐵路線,但直到2011年一些難題才得到解決,在中國重慶和德國杜伊斯堡之間開通了定期貨運列車服務,橫跨1萬多公里的距離。
在鐵路線運營早期,物流公司曾派人手把手教沿線海關人員如何處理這些新型特快列車,但真正讓這些鐵路線可行的首個重大突破是2010年7月建立的俄哈白三國關稅同盟。根據協定,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和白俄羅斯三國間建立起統一關稅區,並取消了關境。於是,突然之間物流公司發現,在中國工廠和歐洲市場之間真正有了直達列車。
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為其進一步參與跨歐亞大陸物流、經濟和政治合作奠定基礎,這是跨歐亞鐵路運輸的又一個突破。“新絲綢之路”是一個涉及多國的宏大發展願景,未來或許能看到歐亞大陸接連出現新的交通設施、陸港和海港、特別經濟區甚至全新的城市。這個倡議把跨大陸鐵路運輸作為開路先鋒,不用多久中國各城市和歐洲就可以通過直達貨運列車聯繫起來。但在此之前,各國鐵路系統需要實現大規模對接。
中歐之間在2012年只有重慶至杜伊斯堡和成都至波蘭羅茲兩條日常線路,到2016年運行線已達39條。最繁忙的時候,在10天半的時間里,超過2000趟直達列車穿梭在中歐之間。霍爾果斯口岸在投入運營的第一年共處理了7.3萬個集裝箱,這個數字預計到2020年將增長到50萬個。
在目前競爭激烈的環境下,速度、可靠性、價格和安全是重要賣點,提供國際鐵路貨運服務的各鐵路公司和物流公司不得不競相提升服務水平。蓋桑指出,鐵路貨運採用了海洋運輸的業務結構和競爭理念,這是鐵路重新煥發活力的重要原因。
提到鐵路運輸,人們很容易聯想到技術落伍、設備落後,但事實上跨歐亞大陸鐵路線上應用的技術十分先進。許多集裝箱都有GPS定位功能,可以全程追蹤,此外還有觸發警報等安全裝置。一些集裝箱還有適應天氣變化功能,內部溫度可以預設,也可以遠程調節控制。這讓鐵路運輸遭竊和損壞的幾率比海運低許多——在抵達目的地前,集裝箱在鐵路運輸過程中甚至都沒機會接觸到地面。
(來源:參考消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