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2月22日電/聖多美普林西比政府宣布與台灣斷交,此一新聞頓時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廈門大學兩岸協創中心社會平台執行長陳先才今天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文章指出,事實上,台聖邦交之崩盤,其原因為何並不重要,而在於綠營當局如何看待這一件事情本身。從目前曝光的相關披露來觀察,台聖斷交的原因是雙方在金援方面的分歧,與大陸的直接關聯度並不大。然在民進黨新政府上台執政僅僅7個月之際,蔡當局就面臨斷交之窘境,此壓力不可謂不大。尤其是自今年520以來,兩岸關係陷入僵局狀態,過去八年的和平發展與熱絡交流之局面不復存在,這也使各方皆把台聖斷交事件與兩岸關係不佳之大環境相關聯去思考。
台聖斷交事情本身有以下幾個觀察點值得思考:
一則是在兩岸對抗越發加重,兩岸互信不再的氛圍下,台灣的國際空間不可避免會呈現越來越縮小的趨向。聖多美普林西比這些小國,過去曾與大陸建交,後來與台灣搞在一起,現在與台斷交,其追逐利益的動機非常明顯。而在馬英九執政時期,這些小國為何不敢對台灣造次,主要原因在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良好氣氛下,這些小國能夠運作的空間不多,特別是大陸方面基於兩岸關係發展之大局,對兩岸在涉外方面的競爭與角逐也相對非常克制。然畢竟現在時空環境不一,兩岸關係出現了重大的轉變,兩岸互信不再,這些周旋於兩岸之間的小國看在眼裡,自然也敢對台造次。這說明台灣如果不處理好兩岸關係,不但無法增進其國際參與之機會,即便是與其有邦交的小國,也根本不把台灣放在眼裡。
二則是台灣如果沿襲過去的傳統思維,將其國際參與之希望完全寄託在美國等外部勢力之身上,事實證明也將是白忙一場。無論是特朗普還是共和黨親台國會議員,都無法從根本去動搖中美關係的基礎,因為他們也無法承擔中美直接衝突的代價。換言之,特朗普再親台,也不可能主動幫台灣尋找國際突破,而台灣要參與國際社會最終還是繞不過大陸這一關。過去幾年台灣能夠實質參與國際衛生大會等,其關鍵助力還在於兩岸關係的大幅度改善,正是北京的善意釋放並非美國的口惠而實不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