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3日電/今年是全球經濟復甦的一年,除歐洲外,美國經濟將明顯回溫,俄羅斯等資源輸出國也會有亮麗的表現,中國大陸經濟進入轉型期,陣痛難免,但維持6~6.5%成長率不是問題。對成長率2%不到的台灣而言,反而將是痛苦增加的一年。
中國時報今天社論說,蔡政府的經濟政策主軸,對內主要強調擴大財政支出,增加內需經濟,減少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對外強調新南向政策,要把出口與投資過於集中大陸的份額移往東協等國;調整產業結構則以“五加二產業”推動轉型;能源政策在全面廢核後,以綠能取代,同時許以“穩定的供電、平穩的電價”之美景。
蔡政府強調內需經濟,台灣作為中小型出口導向經濟體,內需根本無法支撐現有經濟規模與國民所得,只有那些人口以億計、經濟規模上兆的經濟體,才能以內需經濟為主體。例如全球最大經濟體美國,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只有13%左右;外界視為以出口為主的日本與大陸,出口占GDP比重在日本只有15%,大陸也只有22%左右。
台灣經濟命脈在出口,出口表現好,企業與員工獲利後才可能消費、擴大內需。蔡政府強調內需經濟,反而成為無能拓展出口的理由與藉口,因此強調內需經濟對台灣而言,是務虛而不實際。即使蔡政府端出幾個大型公共建設計劃,但一個計劃從規畫、核定、設計、土地徵收,到最後工程開展後才對經濟有較大的挹注,往往需時3~5年,對明後年經濟亦難有幫助。
蔡政府提出的五加二產業政策,是新政府調整產業結構的核心,“行政院”也已通過多項計劃。但這些計劃在提出時已引發不少新創業界的質疑,更被批評停留在過去蓋園區、搞硬體、甚至圈地的老路。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梁國源就指政府的產策政策“空有結構與形式上的創新模式”,“短期內可能無法讓台灣經濟扭轉劣勢”,這應該是經濟學家所能做出最“含蓄”的公允評價。
新南向政策原本就被批評為違逆經濟法則、無視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與進口市場,占台灣出口的近4成的事實,難以成事;在美國特朗普上台後退出TPP後,新南向更是空中樓閣,原本垂手可得的兩岸貨貿也告終止,台灣再難突破經貿邊緣化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