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8日電/超市裡的新鮮活魚可能殘留著禁藥;餐桌上熱氣騰騰的美食可能藏著看不見、摸不著的風險……一面是穩定向好的食品安全大數據,一面是老百姓沉甸甸的期待,一面是依然嚴峻複雜的食品安全問題,舌尖上的安全,是一張尚未答完的考卷。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食品消費量最大、食品種類最多的國家,食品安全工作必須抓得緊而又緊,堅持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
近年來,黨和政府下大氣力抓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形勢不斷好轉。“十二五”期間,有關部門破獲了“地溝油”“病死豬”、問題乳粉等一批大案要案;2016年前10個月共完成91.5萬批次抽樣檢驗,樣品合格率為97.5%。
但透過“黑作坊”“鎘大米”等熱詞可以看到,食品安全存在的問題不少。在種植養殖環節,違禁超限使用農藥、獸藥問題時有發生;金屬冶煉、“三廢”排放、垃圾焚燒帶來的產地環境污染,直接影響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空間仍存監管盲區,餐飲“黑窩點”“黑作坊”肆意滋生……“舌尖上的威脅”就在人們身邊。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理應對接老百姓的期待。不能讓百姓既當美食家又當化學家,不能讓監管的大棒“高高舉起,輕輕落下”,監管的步伐不能落後於食品造假手段的更新速度,食品安全率也不能僅僅停留在幾個數字上,而更應當讓百姓心服口服。
喊破嗓子求信任,不如甩開膀子抓質量。安全的食品是生產出來的,也是監管出來的。基於食品安全問題易發多發的特點,必須緊緊抓住源頭性、基礎性、制度性問題,守住底線、提升水平、呼應關切,加快建立科學完善的食品安全治理體系。
食品安全是一條單行道,落實“四個最嚴”,只有一路向前。唯有構建起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監督作用,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食品安全治理,才能推動食品安全形勢持續改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滿意度和獲得感。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