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民深入人心,一直在百姓身邊
習近平的親民形象,其實早就在人們心中樹立了起來。時間退回到2013年12月28日,那天,北京一家平民包子鋪火了——在沒有提前通知的情況下,習近平在包子鋪內吃了一頓21元的便餐。點餐時,他堅持排隊,親自拿錢在點餐台和其他顧客一起點餐取餐。排隊時,他還跟其他顧客親切地說著話,聊著家常。“那種感覺好像是在街頭遇見了老朋友一樣。”現場一位顧客如是回憶。
這無疑是一個標誌,至今仍為民眾所津津樂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黨和國家的最高領導人身上保持著平民本色,給各級領導幹部帶來了良好示範:無論身在何處,處於什麼地位,都不要與群眾有距離。
而外界更是對習近平的親民魅力大加讚賞。美國ABC、美聯社、《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等都曾正面評價過習近平的親民態度。新加坡《聯合早報》稱習近平“盡顯非同尋常的親民一面”。《紐約時報》發表評論稱,習近平自上任以來一直以“接地氣”的樸實風格被外界所熟知。
對中國的普通民眾來說,“親民”的確成為了群眾更加熱愛總書記的理由之一。在河北保定,習近平在太行山深處一貧困村與村民炕頭話家常;在甘肅蘭州,他為養老餐廳裡一位七旬老人親自端飯;在海南,他高興地戴上黎族群眾遞上的鬥笠;在湖南湘西,他詢問一位老人的年齡後說“你是大姐”……今年,中央電視台還從2012年12月至2017年1月之間,習近平諸多訪貧問苦的動人場面中,截取了部分獨家視頻資料,製作了短片《習近平最牽掛的人是誰》,更為直觀地展示了總書記牽掛群眾的真情實感。
片中,習近平坐在老鄉的炕頭上,村民大叔問他“會不會盤腿”,習近平笑著說,“會,試試嘛”,然後就自然地與老鄉圍著火盆,盤腿坐在炕上開始嘮嗑。習近平在甘肅的農家,像老鄉一樣,直接用瓢舀起缸中的水就喝,認真地說“水還是比較清”。家庭困難的群眾大叔穿著沾滿塵土的棉襖,習近平卻毫不避諱,與他並肩而坐。2015年在雲南魯甸地震災區,習近平看望受災群眾,群眾激動地流著眼淚,總書記鼓勵他們說,要走出這個巨大災難帶來的悲痛,克服困難、重建家園。
在互聯網上,網民留言說,“總書記是從基層成長起來,最了解百姓疾苦,顯得好親切。感覺總書記還是梁家河的年輕支書,一直在我們百姓身邊。”
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主任謝春濤曾指出,“習近平一直在強調群眾路線,他起到了帶頭作用。不光自己在親民,也要求各級領導幹部這樣做。”他認為,在老百姓面前不擺架子的領導,才會得到老百姓發自內心的尊重。
(來源:人民網 圖片來源:新華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