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6日電/搭載104顆衛星的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15日發射升空,最初的消息說,發射過程正常平穩。此前一箭多星的最高紀錄是俄羅斯創造的,它的一枚火箭2014年一次發射了37顆衛星,印度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
環球時報今天社評說,這大概是印度在空間技術領域創造的第一項廣受關注的世界紀錄。儘管接下來還有對那些衛星的釋放是否準確等考驗,但印度人已經有理由為這個紀錄而感到驕傲。
不過,一箭多星的衛星搭載數量不是空間技術競爭的主要方向,這一單項成就的意義應當說是有限的。關於這一點,印度科學家們會比被媒體報道搞得歡欣鼓舞的普通民眾更加清楚。
印度能在較少投入的情況下取得目前的空間技術成就,殊為不易,它在這方面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印度不僅實現了繞月飛行,而且曾將探測器送入火星軌道,它的後一項成就走在了所有亞洲國家的前面。
然而畢竟投入的規模是決定一個國家空間技術面貌的最重要條件之一。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16年發布的數據,各國2013年的航天預算為:美國393億美元,中國61億美元,俄羅斯53億美元,日本36億美元,印度12億美元。印度GDP約為中國的1/5至1/4,它的投入額為中國的1/5,也就是說,印度對空間技術的實際投入力度與中國差不多。
還有一個數字,印度的國防預算大約為中國的1/3,說明它的國防占GDP比例高於中國。
社論說,新德里迄今為止的航天計劃主要基於三種考慮,一是它有大國抱負,覺得就應該不光盯著眼前利益,還應著眼未來,所以航天總是要搞的。二是空間技術與軍事聯繫緊密,這一塊空不得。三是它有與中國競爭的壓力,不能落後中國太遠,給完全“比下去”。
所以印度的空間技術更偏重能夠“展示國家形象”的成就,比如探測月球和火星,先去了再說。有報道說印度還計劃探測金星,這些都是很適合媒體炒作的項目。由於後續研究不太跟得上,上述有點“超前”的單項成就在未來很長時間裡都將是“孤零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