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見,“鑽籬菜”之“籬”萬萬不可寫成“蘺”。因為籬(籬)是指用竹、葦、樹枝等編成的籬笆,晉代陶潛《飲酒》一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這個“籬”字。“籬”還可以組成“籬栅”、“籬障”等詞。而“蘺(蘺)”字則是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相關的詞語有“江蘺”、“青蘺”等。除此之外,這個展覽中還有一處“筆誤”出現在《天雞破曉:歷史源流》的文字介紹裡:“自然界的雞,在生物學上屬於鳥綱雞形目雉科原雞屬紅原雞種,鷓鴣、錦雞、孔雀都是它的家族成員,現生的原雞、雉雞和馴化後的家雞有很近的親緣關係。”這段描述中“現生的原雞”應為“野生的原雞”。
在眾多“雞文化”展覽中,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的“鳳鳴朝陽——迎丁酉雞年館藏文物展”規格最高,且突出了“雞文物”的特色。展覽通過 “雄雞報曉”、“金雞祈福”和“酉雞新語”三個部分,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的陶瓷、玉器、青銅器、繪畫和民間工藝等“雞文物”的藝術魅力。但在《雞有五德》的文字介紹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話:“仁德,是儒家治國平天下追求的最高準則。雞見食物不獨自占有,而是呼喚同伴一同啄食;母雞對子女關懷備至,常叨小蟲或小米給小雞吃食。這被古人視為‘仁’的體現。”這段描述中的“常‘叨’小蟲或小米”顯然是“常‘叼’小蟲或小米”之誤,“叼”字錯寫成了“叨”。儘管“叼”和“叨”只是一筆之差,但意思卻謬之千里。“叼”在《現代漢語詞典》裡是指用嘴夾住,“叨”則常常出現在“叨嘮”、“絮叨”等詞語中,是指“話多、沒完沒了地說”的意思。相關詞語還有“叨咕”:指小聲地私語,“叨念”:指因思念而常談起……
(來源: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