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陳錫文:農產品“走出去”要推進兩個創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06 15:47:51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原副組長兼辦公室主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陳錫文回答記者提問(中評社 林艶攝)
  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中評社報道組)3月6日下午15時,5位全國政協委員就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防範金融風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等回答記者提問。陳錫文委員就“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問題表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就是兩方面的創新,一是推進農業科技的創新;二是要推進農業經營體系方面的創新。中國農業規模由於人多地少的原因,特別是在土地密集型產品方面,比如糧棉油這些產品,和一些國家相比,中國農業顯得規模偏小、效益不太強,這是一個基本事實,在短期內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但是通過農業經營體系的創新,實際上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的。

  以下是文字實錄:

  人民日報記者:請問陳錫文委員,您長期關注農村領域,最近大家很關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您認為這與需求側改革最大的不同點是什麼?我們在農業結構調整方面應該有所突破,應該怎麼突破呢?農業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您認為體現在哪些地方?

  陳錫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從2015年已經開始,經過一年多時間的推進,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成效。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很多人都在問,和我們原來講的結構性改革有什麼區別?對農產品的需求變化有什麼聯繫?首先一條,是由需求方面提出的新要求才迫使農業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為需求水平提高了,對農產品的質量、品種、安全性要求更高了,供給要適應這種新需求。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身也帶有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所謂一般意義上的結構調整就是農產品的生產要根據市場的變化進行一些品種數量方面的調整,比如說從目前的農產品供求來看,大的品種上,大豆是供不應求的,因此,需要採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導大豆生產的增加。玉米現在是供過於求,因此也要採取相應的措施適當調減玉米的產量,這和一般的結構性調整有聯繫或者說相似的。但更重要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從整體上提高我國農業的綜合效益以及提高我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從這兩點來看,我們很多農產品的生產多存在著綜合效益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的問題,從這個角度去看,它就不是一個單純的品種數量方面的調整,而是要改變我們的發展方式,著力提高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提高農業的綜合效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