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1日電/地鐵是世界各國最為便捷的公共交通工具,無論男女老少,沒有人不會搭乘地鐵,但這一簡單的行為中也包含著很多不成文的規則。比如人們都很討厭那些在車門即將關閉的時候擠進去的人,或者一個人占好幾個座位。但如果要排一個地鐵最討厭行為榜,恐怕世界各國的第一名都是那些在地鐵電梯上站在左邊擋住別人行走的人。在美國,人們將這樣的人叫作“escalump”,即電梯之瘤;在英國則會聽到背後一陣嫌棄的嘖嘖聲。
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左行右立”都被視為一種文明的乘梯行為而受到鼓勵,但近期一些媒體指出,這一行為其實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2011年,北京地鐵四號線動物園站A出口上行自動扶梯出現倒轉,造成一人死亡、29人受傷的慘劇。當時就有專家指出此次電梯事故與“左行右立”的乘梯行為有關,這一文明誤區亟待糾正。“左行右立”到底是文明還是隱患,世界各國又是怎麼做的呢?
幫助他人通行是文明?其實效率更低
事實上,英國是最早提出在扶梯上“右側站立,左側通行”的國家,但來源已不可考。這或許是一個隨機現象又或者是複制現象,也可能與該國左側駕駛習慣有關。2009年,BBC又提出了另一種理論:在20世紀初,倫敦地鐵的自動扶梯有一個對角線設計,這意味著右腳踏出第一步,所以站在右邊有意義。無論原因如何,扶梯的這一“黃金法則”已經傳遍了世界各地,包括美國、德國等等。也有一些國家採取右側通行的辦法,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多數國家,堵住通行道都令人不快。
倫敦地鐵可能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鐵線之一,根據英國Yahoo的報道,2015年12月4日倫敦地鐵成功運載了482.1萬旅客,也創下了單日人次新紀錄。仔細想想那些感應卡、自動門,甚至一開始竟然有人想到要在地下挖個大洞,然後把火車放進去,都讓這個屢創載客量新高的地下大眾運輸網絡看起來像是個奇跡。
但為了達成每日的奇跡,倫敦的旅客們早已習慣了忍受大量不可預期的障礙:軌道關閉、訊號故障、工程維修,而且練就了一身不怕擠的功夫。據《衛報》報道,在那個創紀錄的星期五早晨,倫敦Holborn站下車的1.1萬名旅客看到一副令人發火的景象:當人群到達向上的扶梯前,可以看到一群人站在扶梯左邊。對於一貫遵守公共秩序的英國人來說,站在扶梯左側是不可忍受的。
之所以對這樣的行為深惡痛絕,是因為在絕大多數人眼中,“右側站立,左側通行”才是有素質、有效率的正確乘梯方式。億萬富翁和前紐約市長Michael Bloomberg去年在《紐約時報》上說,“我與那些站在自動扶梯上的人沒有任何共同之處”,“在扶梯上我總是行走,為什麼要站著浪費時間,你死了以後可以永遠休息!”華盛頓的地鐵發言人在2007年曾稱這些站在左側的人是地鐵“減速帶”,認為他們增加了乘客進出站的時間。但最近的研究似乎表明這一流行邏輯是錯誤的,站在電梯兩側效率反而更高。
Holborn站里這些站在左側的人並不是心血來潮想要打破常規的行為藝術家,而是源於倫敦交通局的一次實驗。根據BBC的報道,倫敦地鐵Vauxhall區的經理Len Lau在某次去香港玩的時候,觀察到香港人會站在地鐵扶梯的兩側,這種方式似乎更有效率。回國後,他的同事們想知道在倫敦一些擁擠的地鐵大站會不會有同樣的效果,於是在Holborn開展了一個為期三周的試驗。
事實上,“左行右立”使得扶梯的負載量被大大浪費了。讓出一條通道給趕時間的人通常是好的,不過在一些人潮眾多的大站,通道和扶梯又特別長,願意爬扶梯的人就比較少。根據《衛報》報道,一份2002年的研究指出,像在Holborn地鐵站,垂直高度24公尺的扶梯,只有40%的人會考慮走上去。經過宣導後,大部分乘客只站扶梯一側,扶梯負載量減半,反而造成底部塞滿更多人,拖慢了大家的速度。人群控制專家Dr John J Fruin表示,人們都喜歡保有個人空間,可以的話,大部分人都不想要有人緊緊地貼在身邊,或是前後一步的距離之內,他將這種現象稱之為“人類橢圓”(the human ellipse)。這種情況下,開放行走時扶梯的負載量又再減少了一半,因此試著降低空間的浪費還是很有價值的。Holborn的實驗結果也顯示,如果扶梯兩側都站人,每分鐘能多送31人,效率提升28%,可見兩側通行的確效率更高。
扶梯上行走是“安全炸彈”
比效率更重要的是安全。但在大多數乘客眼里,扶梯行走已經成為日常習慣的一部分,而且絕大多數人沒有見過安全事故,也就想當然地認為,在扶梯上行走並不危險。事實上,不少國家和地區因為安全原因已經叫停了“左行右立”。
2006年,加拿大多倫多交通委員會因“左行右立”的不安全性,撤除了294個“左行右立”標語;韓國首爾曾大力倡導過乘扶梯“左行右立”,但隨後的調查顯示,約3/4的電梯事故是因人們在扶梯上走動導致,“左行右立”這一規定隨即被取消;近年來,日本也在努力宣傳安全正確的自動扶梯搭乘方式,強調“自動扶梯,不要走,不要跑”。
在日本,擔心源自於在電梯上行走可能帶來的死亡風險。2015年初,日本消費者事務署警告說,2011年至2013年,僅東京一地就有3865人因為扶梯事故需要到醫院接受治療。日本電梯協會網站上列出了一些不能行走的原因,包括由於不平衡而滑倒或者跌落的危險,“有嚴重受傷甚至死亡的可能”,該網站指出。
由於事故頻發,東日本鐵路旅客公司要求乘客停止在自動扶梯上行走或者奔跑。此前,東日本鐵路旅客公司所屬地區的嚴重事故達到每年250個,基本上每個工作日就有一起,而這些事故主要是因為乘客在自動扶梯上行走或跑步造成的。2015年,51家鐵路運營商和機場相關公司聯合起來支持“禁止扶梯行走”運動。該活動期間,扶梯事故數量明顯減少。
擁有700萬人的香港地鐵可能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地鐵之一。在香港地鐵里,你經常會看到瘋狂的通勤者和提滿購物袋的遊客,過重的負載也使得扶梯的安全性備受考驗。根據香港地鐵數據,扶梯摔倒事故中43%是由於人們在扶梯上移動或行走,“一些人因為行走,腳下出錯導致身體失去平衡而摔倒”,香港地鐵的工作人員解釋。約51%的事故涉及老年人和兒童,大都由於站得太靠近邊緣或攜帶沉重的行李而失去平衡。
安全事故頻發,香港地鐵管理人員也意識到這種象徵文明的“古老規則”實際上是一枚安全炸彈。為此,香港推出了一個海報運動,並安排40名“自動扶梯安全大使”穿著紅色T 恤教導人們安全乘梯。
筆者曾到過台灣,在台灣各地的捷運站里,乘客乘坐扶梯左行右立井井有條,這種秩序感甚至成為台灣文明素質的一種象徵。1996年,台北捷運剛開始通車,為了提高效率,曾經宣傳電梯上應該“右側站立,左側通行”,這個觀念也由此沿用至今,成為一種電梯禮儀。
實際上,台灣早在2005就修改了這一宣傳口號。2004年跨年夜,由於地鐵站電梯人滿為患,造成一名女子摔倒,頭髮遭電梯捲入。正是由於這一意外,自2005年伊始,台灣開始規定在特定車站及時間使用電梯時,只能站立,不能快步通行,捷運廣播宣傳改為“緊握扶手,靠右站立”;到了2008年,站內廣播再度更改為目前大家聽到的“緊握扶手,站穩台階”。
知易行難,習慣養成非一夕之功
作為歐洲人口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到2030年,倫敦人口會從現在的860萬增長到1000萬;到2050年,倫敦的基礎設施需求將增長60%。所以,倫敦交通局必須在這世界最古老的地下交通網中,擠出每一分剩餘的負載量。
要應付人口增長,地鐵需要大量資金。Holborn試驗進行的同時,Tottenham Court Road站花費5億英鎊的升級也即將完成。“硬件”改造完成,配套“軟件”也必不可少,沒有乘客的配合,提升運載量只是紙上談兵。但是要改變乘客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並非朝夕之功。
雖然Holborn試驗結果顯而易見,但真正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則是難上加難。為了改變人們搭乘地鐵的習慣,倫敦交通局可謂用心良苦。最初,他們認為強制的辦法可能會奏效,“讓一些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站在左邊,阻止他人從左側通行”,考慮這種行為可能帶來的衝突,他們決定改為鼓勵,也就是在電梯底部派人用喇叭宣導兩側都可以站人,並安排一些高大的便服人員擋在扶手左側。為了增加社會壓力,他們甚至找到情侶幫忙,在電梯上牽手,阻止那些想要從左側通行的人。
據內部報告稱,三星期的Holborn試驗中,反對聲不絕於耳,雖然也有支持者,但相較之下沉默的更多。“這是懶惰和消極的表現!” “我知道該怎麼用電梯!” 反對者用“荒謬”、“笨”、“這個主意非常糟”等話語,在一個小時內,有18人覺得這項措施很“愚蠢”。一位旅客在聽到“請站在左邊”的請求後,對工作人員竪了中指,甚至有人推開隊伍中的小孩往上走。“難道不能讓我們按照自己的想法來麼?”另一個人問到,“這又不是俄羅斯!”
三個星期的勸導還是起到了一定作用,乘客們漸漸能夠遵守新規則,不過試驗終止後的一個星期,他們馬上回到先前的模式。這有點像你花了四天讓孩子們早點睡覺,結果隔天他們又開始晚睡。對於地鐵站工作人員來說,如何在沒有規訓的情況下引導人們形成雙側站立的習慣仍是一道未解難題。
倫敦交通局也考慮到了這個問題,如果有下一次試驗,他們將考慮只用一台扶梯,看看能否說服乘客站定,而且不用工作人員大聲勸誡。他們將在那台手扶梯左側畫上腳印,提示使用者站穩,並播放客服的全息投影取代真人勸導。在規勸的方式上,倫敦交通局也下了一番工夫。有人提出要採取利他心理,強調大眾利益,如果讓乘客了解這樣做是為了大家好,他們就會配合。不過倫敦奧運期間,為防止地鐵流量暴增,交通局曾鼓勵民眾採取替代路線,卻得到了截然相反的結果。也有人認為應該從個人利益出發去提醒,“雙側站立對你有好處,能節省你個人的時間”。
在其他地方,改變也並不明顯。香港和日本已經開始了兩側站立的宣導,“抓緊扶手”、“不要行走”、“站在你喜歡的地方”等標語出現在地鐵站內。但收效甚微,習慣仍然戰勝了規矩。
在日本,“不要走”貼紙已經放置在東日本鐵路旅客公司所屬的所有1770個自動扶梯附近,但大多數乘客似乎並不知道這一新提示。在自動扶梯左側排隊希望快速通行的做法仍然普遍存在。
香港地鐵的管理人員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在一個700萬人時刻高速運轉的城市,“站住,不走”的標語似乎很難打動他們。“如果我很匆忙,那就必須在自動扶梯上行走”,一位乘客如此回答。當被問及走路時可能發生意外,他回答說,“我從來沒有遇到這種情況”。他的想法可能代表了大多數乘客,無論是在香港、倫敦還是東京。大多數人並沒有經歷過扶梯事故,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行走是安全的。東日本鐵路公司的一位公共關係官員解釋說:“運動期間事故數量減少,但站在一側的習慣似乎已經扎根,短時間內很難改變。”
習慣是很難被改變的,尤其是習慣又披上了“文明”的外衣。“左行右立”或許對那些急匆匆的上班族來說既是文明也是福利,但沒有了安全又何談文明?更重要的是,改變“左行右立”的誤區,不僅僅是為了我們自己,更是為了保護老年人、兒童和殘障人士。他們更容易受到傷害,沒有人可以為了自己的便利而將他人置於險境。無論是不是文明,只要存在安全隱患,都應該摒棄。
(來源:北京青年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