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要把握好去產能和去產量的關係,二者不能簡單畫等號。”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張曉強表示,在肯定過去一年去產能成績的同時,也應該認真總結經驗。“比如2016年,我們退出的鋼鐵產能超過6500萬噸,但是粗鋼產量比上年增長了0.6%,市場供需比較平衡。而有關部門在指導煤炭去產能的時候,既提出了壓減煤炭產能的任務,也提出了壓減產量的任務,例如煤礦的生產天數為276天。”張曉強建議,應注意總結經驗,第一,壓減淘汰落後產能不能“一刀切”;第二,壓減落後產能和產量的調整要科學規劃,二者不能簡單畫等號。
全國政協委員、工信部原部長李毅中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去年鋼鐵計劃去產能4500萬噸,實際完成6500萬噸,成果值得肯定。李毅中強調說,被關閉的企業必須徹底退出生產,把缸爐拆除,否則市場環境一旦變化,有的企業又“死灰複燃”。去產能必須由政府通過法律、經濟、行政手段干預,但是價格和產量應交由市場調節,不能因人為干預而導致大起大落。
全國政協委員劉志彪建議,實踐中通過建立產能競爭標準,淘汰落後產能。具體來說,可以把落後產能分為三種:一是以落後技術和工藝裝備為基礎的生產能力;二是喪失了市場競爭力的生產能力;三是高耗能、高污染、質量不達標、有安全隱患的生產能力。對前兩類落後產能,就應該全部交給企業和市場調節,而不是用行政命令簡單地讓其死亡。而對第三種,政府應通過提高環保、能耗、質量、標準、安全等各種准入門檻來完成淘汰目標。加強規則意識,減少計劃意識;加強選擇意識,減少指令意識,這是良性產能治理的要件。
全國人大代表、大同煤礦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有喜,則將去產能的成效總結為“一石四鳥”,即用去產能這一塊“石頭”,擊中了“煤價回升、效益提升、產能置換、安全生產”這四只“鳥”。他提出,去產能要同時做好減法和加法,通過去產能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使產業由低端向高端邁進。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