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收藏的參與者可謂是人數眾多,但贋品叢生的展覽所造成的不良影響將挫傷觀眾對民間收藏的信心和認可,那麼,這場展覽背後的主辦方是何許人也?北京商報記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此次展覽的主辦方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民間文物保護委員會正是“北師大捐瓷”事件的主辦方,而向北師大捐贈6000件藏品的邱季端正是該協會的名譽會長。除了此次“民藏遺珍”事件以及“北師大捐瓷”事件外,邱季端還曾在今年1月為台灣四所高校捐贈了瓷器。
對此,季濤表示並不看好這一協會,他表示:“從該協會的名稱上來看,多種元素交織,容易讓公眾對此協會的認識不清不楚。”
那麼,“國寶幫”為什麼熱衷於在國有文化單位辦展呢?
隨著全國“文物熱”的興起,在民間收藏大量的需求之下,造假的贋品填補了這一空缺,甚至文物造假產業鏈早已形成規模。由於目前國家文物部門不允許拍賣企業上拍源於內地的元代之前的文物,因為當今幾乎不會有元代以前文物傳世的可能,只會判斷其為出土文物。顯然,政府不允許拍賣行拍賣出土文物,更不會允許民間進行元代之前文物的交易。“國寶幫”往往聲稱,不能以“沒見過”來證明是假的。
面對這一類人群,季濤表示,“國寶幫”希望能夠借助國有文化單位的影響力爭取一定的話語權,他們通常會以“沒見過不代表是假的”為由蒙混過關,通過舉辦展覽和捐贈的形式為這些“文物”辦一張“准生證”,以此來獲得國家和公眾的認可。隨後他們會誘導消費者購買,以此來獲利。
民藏展覽規範需多方配合
面對“以假亂真”的民間收藏展,即便遭受質疑但卻從未有業內專家發聲指正。在王中信看來,“專家的發言權目前沒有被法律保護,沒有認定某些人的觀點是絕對權威、不能夠被反對的。尤其對古代文物,每個人的專業領域不同,對同一件文物會產生不同的看法,誰也無法有100%的把握肯定某一結論。因此一旦專家發聲勢必會引起一些官司和麻煩,而‘國寶幫’會借此繼續扯皮。”
除了法律的不健全外,在季濤看來一些稱為“專家”的人也並不權威,他表示,在業內,許多專家都是一些文博機構行政部門的退休人員,這個行業要求的是專業而非研究員的名頭。除此之外,一些專家與“國寶幫”有著密切的利益瓜葛,會牽扯非常多的人,這樣一來,即便一些專家想發聲也只是在內部進行發聲。
民間收藏展贋品叢生令人貽笑大方,作為國有文化單位的展覽館該扮演怎樣的角色呢?王中信表示,如果這一展覽放在故宮博物院或是國家博物館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這些博物館都有一套嚴格的展覽審查機制,對於民族文化宮來說,只是收取租金,文物的真與假並不在其考慮範圍。雖然民族文化宮並非專業性的研究機構,但展出文物展品應該尤其慎重。同時,隨著國家對民間收藏的放開和鼓勵,可能會產生一些混亂,但隨著市場的成熟,這類現象會越來越少。
(來源:北京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