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政治大學兼任教授張京育(中評社 范穎薇攝) |
中評社檳城3月26日電(記者 范穎薇)“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與東盟關係來看,無疑機會是多的,挑戰也是多的,如何掌握機會、如何因應挑戰,也應該有多元的策略與作為。”台灣政治大學兼任教授張京育在主題為一帶一路與東南亞的首屆檳城論壇發表主旨演講,指出一帶一路在東南亞國家發展將會遇到不少挑戰,亦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他指出,南海問題既是一個長期存在的複雜問題,希望中國與東盟國家間可以認真思考其利弊得失,將“問題”變成”機會”。
張京育表示,東盟國家正在發展階段,希望經濟成長、發展、轉變和超越。中國大陸的倡議和政策作為如能透過共商、共建、共享的途徑,滿足東盟國家的需要,一帶一路倡議在東盟推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然而經濟的成長和轉型也是產業政策、金融政策、教育與科技發展、法治體系、政治安定、廉能政府、民間積極投入、國際市場開放等因素共同促成。相關國家非僅要建立彼此間緊密的連結,更需要建立本身"善的治理"的能力。這些是一帶一路成功的基本條件,需要不斷的努力。
其次,綿密的溝通、同情的理解、互助的精神和負責任的作為,是建立互信、共信的基石。溝通的層級不僅止於最高階層的"原則性"宣言,在具體項目操作上,實際負責層級官員之間,相關的民間社團之間,甚至整個民間社會之間都要有充分的溝通,取得共識,避免誤會,才不致中途波折叢生或半途而廢,甚至因案成仇。要使得此一極富遠見的偉大倡議圓滿的推動,一定要慎之於始,慎選國家、慎選地區、慎選項目、審慎建設,並讓當事國政府與民眾都能看到建設的成果,又能發揮自償性功能。如此,初創期的成功,可具示範性的作用,可將成功的經驗擴及到不同國家、地區與項目。
第三,在推動的過程中,要不斷強化公共外交的作用,同時要促成大陸與東盟國家間文化、教育、科技、社會的交流。無論從地緣、人緣、文緣、商緣來看,中國理應與東盟國家間建立綿密的文化、學術、社會、企業網絡,增進了解,暢通情感,強化合作。就此而言,大陸方面已經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今後似可採更積極主動的作為在東盟各國設置文化推廣的據點,與當地學術機構和社會團體合作,讓東盟了解中國;另一方面,也在中國重點設置東盟,甚至東盟個別國家的研究中心,特別是上海、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各省市,吸引大陸及東盟國家學者專家加入,將東盟帶進中國,而重點大學與研究機構之間交換教師、學生,也應成為常態。這些人士將來都會成為中國與東盟之間的使節,可以消除相互不了解、不諒解的陰影和顧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