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10餘年來,電影改革不斷突破原有體制束縛,簡政放權,使電影產業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電影主管部門陸續取消了“一般題材電影劇本審查”“電影制片單位以外的單位獨立從事電影攝制業務審批”等10項行政審批。
上述審批均由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電影管理條例》設立。例如“電影劇本審查”,是為了防止電影片中載有禁止的內容,對準備投拍的電影劇本進行事前審查。在這一輪行政審批改革中,明確為一般題材電影無須再提交電影劇本,只需提交梗概備案,20個工作日內即可對社會進行公示並投拍。而與此同時,涉及重大題材、國家安全、外交、民族、宗教、軍事等方面題材的,仍然需要提交劇本進行審查。這樣一來,既解放了生產力,又注重維護文化安全、進行有效管理。
在總結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電影產業促進法》3月1日開始實施。這部法律貫徹“法無禁止即可為”的原則,除已明確取消的10項行政審批以外,還實質上取消了“電影制片單位設立、變更、終止”審批。依據2002年之前的管理辦法,必須先經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審批同意“設立電影制片單位”並取得《攝制電影許可證》(“長期證”),才能到工商部門“設立”電影制片單位,從事電影攝制業務。這就為電影制片行業設置了准入門檻。《電影管理條例》也規定了制片單位以外的單位可以申領《攝制電影許可證(單片)》(“單片證”)並拍攝電影,這實際上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開辟改革的新路徑。2006年《電影劇本(梗概)備案、電影片管理規定》進一步放寬了電影劇本(梗概)備案的條件,並將部分審查權限下放到省級。經過多年改革,“設立制片單位審批”名義上雖然得以保留,但其實質已接近取消。2014年將該審批下放到省級;2016年,國務院廣播電影電視行政部門同意取消該項審批,並明確在2017年電影產業促進法實施後徹底取消。
電影簡政放權取得了顯著成效。2005年,我國故事片產量220部,全國票房20億元。到2016年,國產故事片772部,全國票房492億元,位居世界第二,城市主流院線銀幕數41179塊,躍居世界第一,活躍的電影拍攝主體達千餘家。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