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網評:應重塑台灣在中國抗戰史敘述中的地位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4-03 00:22:07


鎮壓霧社起義後,日軍殘忍展示所斬下的起義者人頭。
  中評社北京4月3日電/網評:應重塑台灣在中國抗戰史敘述中的地位  

  作者 張遂新 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  博士生 

  長期以來人們談及抗戰的開端必稱“七•七事變”,“八年抗戰”的認知由此根深蒂固,後來逐漸有學者意識到不應忽視東北淪陷後當地人民艱苦卓絕的抵抗運動,提出抗戰應該從“九•一八事變”算起,因此“十四年抗戰”也日益成為主流認知,近日,教育部要求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要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的概念,這無疑是抗戰史教育的一個重要進步。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八年抗戰”還是“十四年抗戰”,作為中國領土一部分的台灣都沒能被考慮在內,這一疏漏也給了“台灣不存在抗日”論滋生的土壤。如李登輝就曾聲稱二戰時期台灣同胞“作為日本人,為了祖國而戰”、台灣抗日是“看到鬼”雲雲。台灣不存在抗日的論調固然是不值一駁的,但李登輝利用不少民眾對“抗戰”概念的理解偏差大做文章,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迷惑性。 

  事實上,將抗戰延展為十四年仍然是不夠全面的,台灣和東北同樣是被日本侵佔的國土,淪陷後當地人民同樣進行了長期的抵抗鬥爭,為何抗戰卻單單要從東北淪陷算起呢?因此筆者認為,抗戰不止八年、不止十四年,而是五十年,台灣抗戰在中國抗戰史中的重要地位尤其不應被磨滅。
 
  侵華圖謀長期是日本擴張野心的一部分,早在明治維新後日本就制訂了“大陸政策”,將征服中國提上戰略議程,而入侵中國本土的第一次嘗試就發生在台灣。1874年日軍藉口琉球船民遇害事件出兵征台,製造了“牡丹社事件”,儘管最終佔領台灣的企圖未能得逞,但入侵中國的野心已全然暴露。
 
  1894年,不甘失敗的日本乘鎮壓朝鮮東學黨起義之機出兵朝鮮,挑起甲午戰爭,與清朝全面對抗。1894年10月24日,日軍在花園口登陸,侵入中國本土。筆者認為,花園口登陸事件應被視為抗戰的開端,因為自此開始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為止,從遼東、山東到澎湖、台灣以至於東北和內地,中國國土上不間斷都有日軍駐紮,代表著日本佔領行為的持續,而中國軍民始終沒有放棄抗爭。
 
  中國民眾的抗戰正是從台灣開始的。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的消息傳到以後,台灣民眾“奔相走告,聚哭於市中,夜以繼日,哭聲達於四野”。在多番努力無果後,台灣紳民擁戴丘逢甲、唐景崧、劉永福等人組織“台灣民主國”領導武裝抗日,決意“願人人戰死而失台,決不願拱手而讓台”,一時間“全台皆兵”,即使是“台灣民主國”敗亡以後,台灣愛國紳民仍前赴後繼、節節抵抗,數十萬人在抗戰中犧牲。日軍花費半年時間才將台灣的抗戰烽火暫時撲滅,付出的傷亡代價甚至遠超甲午戰爭。 

  在日本殖民統治的前二十年里,台灣的抗日活動此起彼落,據統計,“攻擊日本官吏辦務署、屯兵處、派出所”事件共有九十多起。如早期有台北簡大獅、雲林柯鐵、屏東林少貓等“抗日三猛”為代表的各地武裝力量抗戰七年,給予了日本殖民統治者沉重打擊;1907年有蔡清琳發動北埔起義,殺死日人50餘名;1912年有劉乾、林啟楨在林圯埔起事,攻陷頂林派出所,殺死日本員警3人;1915年有餘清芳等人在台南西來庵集結民眾,以宗教相召發動起義,他們四出襲擾,殺死日人數十名,對日本殖民統治造成了極大震動。此外,台灣原住民也投入到了抗日鬥爭中,1930年,賽德克族馬赫坡社頭領莫那•魯道的率領族眾發動霧社起義,殺死日人百餘名。 

  日本殖民當局對台灣民眾的反抗無一例外進行了殘酷鎮壓,致使武裝抗日活動逐漸陷於沉寂,1930年的霧社起義成為了台灣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抗日事件。然而就在霧社起義次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東北,此時東北人民也就從台灣同胞手中接過抗日大旗,在白山黑水間開始了下一階段的抗戰。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