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清史研究所滿文文獻中心主任烏雲畢力格(中評社 束沐攝) |
中評社北京4月12日電(記者 束沐)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昨天下午舉行的“絲綢之路起源與發展的中國視角”講座上,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清史研究所滿文文獻中心主任烏雲畢力格在發言中表示,古絲綢之路的本質是東西文化的交流與傳承,而當今“一帶一路”建設要加強與沿線國家人文政治領域的研究與溝通。
烏雲畢力格表示,絲綢之路不是一個簡單的商業的道路,雖然一開始是東西方的商業貿易有關,但是在它整個形成發展的過程當中,它實際上是一個跨越不同文化、連接東西文明的交通要道。其中,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東西雙方的文化交流,正如劉迎勝在演講中介紹那樣,中國古代羅盤、火藥等技術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亞、西亞,再通過那邊傳到歐洲,這為後來開啟大的航海時代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條件。
他認為,絲綢之路一直以來它最主要的任務,或者對人類的歷史產生的最大的影響,就是把東方和西方的文明、文化聯繫在一起,雖然它在某一個歷史階段可能都有各自不同的目的,但從他的結果和影響來說,文明之間的溝通是絲綢之路的最大、最重要的功能。
他介紹,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除了西邊盡頭的歐洲以外,中間地帶現在大部分地區都是屬於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局面,但是在古代的時候都是文明非常發達的地區。所以古代通過絲綢之路,東方文明不僅傳到西方,中國也從中亞、西亞學習了很多東西,比如元代阿拉伯、波斯人在醫學、天文學等傳入中國。
因此,烏雲畢力格建議,當前的“一帶一路”建設更多的是從物資的輸入、當地的經濟建設等方面考慮,而相關的政治、人文的考慮還需要加強。他認為,因為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的本質就是文明、文化的傳承,所以在經濟建設的時候,也同時更多的研究他們的人文歷史、文化,展開更多的人文交流與溝通,他認為這是進行“一帶一路”建設種一個很關鍵的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