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安倍晉三。 |
中評社北京4月24日電/朝鮮半島局勢的一波三折引發東北亞地緣風險陡然升級,國際社會甚至擔心朝核危機博弈正在迎來兵戎相見的臨界點。在火藥味漸濃的情況下,日本似乎嗅到了良機,竊喜之情難以自抑,不僅日本媒體大肆炒作戰爭氣氛,日本政府也拋出應對預案、難民對策等,大有踐行“大軍未動糧草先行”之意。
《環球時報》發表文章稱,作為半島局勢攸關方之一,日本關注局勢發展也算正常。但從政府到輿論界如此大行渲染之能事,其戰略目的可謂昭然若揭。
首先,利用半島危機捕捉日本急需的“良機”。朝核問題對韓國以及整個東北亞區域穩定都是實實在在的危機,但日本政府一直以來更多是用半島局勢來證明本國周邊“有事”,將其作為增加國防預算和提升軍力的口實。
1997年日本政府修改新防衛指針時出台《周邊事態法》,最大口實就是劍指朝核。2015年制定新安保法,雖然增添了中國的海洋進出,但朝核威脅依然沒有脫離靶心。這次日媒和政府聯手演繹朝美開戰的諸多後果,並沙盤推演一般盤點日本的萬全應對之策,使明眼人透過危機四伏的聒噪表象,看到了日本捕捉到“良機”後,加速推動修憲、進一步解禁集體自衛權、自衛隊走向海外等的竊笑。
其次,利用半島一旦爆發戰事後遭到的重創,實現“戰爭內需”下的經濟復甦。眾所周知,1950年6月開始的抗美援朝戰爭給戰後日本經濟復甦帶去第一桶金,來自美國及所謂聯合國軍的軍需訂貨,催生了戰後日本第一波“戰爭內需”的景氣。現在日本經濟陷入疲憊窘境,“安倍經濟學”的功力折損大半卻依然未見經濟徹底復甦。日本政府心裡正在扒拉的算盤很可能是:半島最好盡快開打,這樣就能產生新一輪軍需訂單,進而刺激日本經濟來一次像樣的置於死地而後生。
再者,利用半島博弈“一石三鳥”。近年來在半島問題博弈中,日本屢屢搶得先機,這邊挾美國之威取得日韓圍繞慰安婦問題的歷史性和解,日韓締結《軍事情報保護協定》等重要成果,那邊不僅部分解禁集體自衛權、修改武器出口三原則,修改憲法也已駛向高速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