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革命特質”形塑下的民進黨行為邏輯分析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5-30 00:18:10


 
  第十一,在鬥爭方式上,街頭路線和議會路線並用。作為反體制政黨,街頭運動是民進黨的看家本領,特別是在國民黨專制統治時,民進黨經常走上街頭衝撞體制。而一旦“大選”失敗,民進黨也帶有慣性般地回歸街頭,2008年陳雲林訪台時,民進黨就發動了萬人圍攻運動,蔡英文還獲得“暴力小英”的稱號。但民進黨要為了追求執政終究還是要進入體制,因此也注重進行議會鬥爭。而作為一個反體制的政黨,民進黨在議會中也有著不講規則、動輒使用暴力的特點,經常把議會攪得一團糟。

  第十二,在戰略戰術上,民進黨更加善於出奇制勝。革命黨經常面臨以小搏大的不利局面,只有使用奇招險招才能化解劣勢、敗中求勝,民進黨也深諳此道。2000年“大選”中,陳水扁在關鍵時刻爭取到“中研院院長”李遠哲的支持,極大地拉抬了自己的選情。2004年“大選”陳水扁的民意支持度一路落後,但在最後時刻發動突襲,藉助“3.19槍擊案”一舉翻盤。2016年“大選”蔡英文選情遙遙領先,但民進黨在投票前一天仍然弄出“周子瑜事件”,進一步擴大了戰果。

  民進黨的這一系列特徵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絕不是革命特質單一因素所塑造。但革命特質無疑具有顯著的作用,正是這一因素與台灣的特殊情況相結合,並經過一段時期的歷史發展,民進黨才逐漸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政黨文化和行為方式。

  民進黨執政後的繼續“革命”

  民進黨獲得政權之後,將面臨執政和革命的雙重任務。對於一般的政黨而言,獲取政權就是終點,其後的主要任務是建設和治理好這個社會。但作為一個反體制黨,獲得政權只是一個階段性目標,推翻現有政治體制才是其最終目標。所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民進黨執政以後不但要搞建設,更要繼續革命以實現“台獨建國”的目標。

  對於民進黨執政者而言,革命和執政兩種邏輯存在著一定的矛盾。作為當政者,搞好執政應是第一位的,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才是正道;如果“當家鬧事”、一味瞎折騰,只會干擾和破壞自身的執政。然而,民進黨執政者既有壓力也有動力繼續進行革命。從壓力來說,一方面來自基本教義派。基本教義派以民進黨核心價值的守護者自居,“理直氣壯”地要求執政者實行“台獨”。執政者雖然掌握著島內最高的世俗權力,但基本教義派掌握著近乎宗教般的精神權力,對世俗權力具有極強的規範和制約作用,執政者不予遵守反成了“忤逆”和“背叛”。另一方面的壓力來自深綠選民。民進黨一再向民眾灌輸“台獨”思想,部分民眾對此深信不疑,變成了民進黨的鐵杆選民。而民進黨一旦執政,就面臨著兌現承諾的壓力,否則無法向這些深綠民眾交待。可以說,民進黨雖然通過蠱惑宣傳俘獲了選民,但也反過來被選民綁架。從動力方面來說,民進黨執政者本身就是“台獨”分子,必然要想方設法實踐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來自客觀形勢,執政者一旦施政績效不好,就很難得到中間選民的支持,如果再不強力推行“台獨”,鐵票也會生銹,擁抱深綠就會成為其必然選擇。以上種種因素決定了民進黨執政者上台以後,將把“台獨”放在中心位置,會有不同於一般的執政黨的行為邏輯和行為模式。

  民進黨極力阻礙兩岸交流,嚴重影響島內經濟發展並侵犯個人權益。近年來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台灣本應乘著這一東風再度奮起。但民進黨擔心兩岸會由經濟整合發展到政治統一,因而對兩岸交流一直抱持警惕和約束的態度。陳水扁執政期間就一再阻礙兩岸直接“三通”,實行嚴格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政策等,這一系列措施都嚴重制約了兩岸交流,也耽誤了台灣自身的發展。蔡英文上台後台灣經濟更是陷入泥潭,引進大陸的活水本是發展台灣經濟的必由之路。但蔡拒不承認“九二共識”,致使兩岸和平發展的局面難以維持。對民進黨而言,“台獨”是最優先目標,經濟建設只能服從和讓位於這一目標,即便犧牲經濟發展也在所不惜。而民進黨為防堵兩岸交流,肆意侵犯個人權益就更不在話下。兩岸交流中出現了大量的陸配、陸生等群體,而民進黨以敵視心態對他們,公然實行歧視性政策。陸配的很多權益得不到保障,連拿到身份證也需要6年,比外籍人士還多2年。而陸生在台就讀更受到層層限制,目前民進黨還搞出所謂“陸生間諜案”,試圖制定嚴重侵犯人權的“保防法”和“反滲透法”。另一方面,民進黨對島內民眾登陸也開始限制,不但用恐嚇性法律阻止退役將領赴陸交流,還規定公務人員到大陸轉機必須報准等,引發島內一片肅殺之氣。

  民進黨不斷追殺國民黨,在島內製造“綠色恐怖”。一般民主社會,選舉結束以後就是和解的開始,但民進黨執政以後針對國民黨的鬥爭反而更加激烈,急欲除之而後快,以掃清“台獨”的“障礙”。首先,猛攻國民黨黨產問題。陳水扁時期就採取各種方式追殺党產,蔡英文上任後全面掌握行政和立法大權,清查黨產的力道更猛,悍然通過了“違法違憲”的“不當黨產條例”,對國民黨展開“抄家滅族”式的追殺。二是以轉型正義為名進行清算。國民黨對“白色恐怖”、“戒嚴”統治多次進行道歉並賠償,但民進黨對此一直揪住不放,當前更試圖推動通過“促轉條例”對國民黨進行司法追殺。這實際上是以轉型正義為名煽動仇恨,讓國民黨一直為過去的錯誤買單,永遠不得翻身。三是在各種組織和群體中排擠國民黨勢力。民進黨對於曾經與國民黨關係密切的各種組織,如紅十字會、救國團、婦聯會、中華文化總會等團體不斷刁難和打擊,對於支持國民黨的軍公教群體進行汙名化,還違背政黨退出校園和媒體的承諾而進入校園、鉗制媒體等,極力壓縮國民黨的空間和勢力。可以說,為了打倒和消滅國民黨無所不用其極,目前還公然威脅法官、對馬英九提起公訴等,形成了極強的“寒蟬效應”。民進黨高喊反對威權,但自己根本不講規則、嚴重踐踏司法,形同在民主制度下進行威權統治。

  除了在經濟上“脫中”,政治上追殺國民黨外,民進黨還利用執政權力和資源直接從事各種形式的“台獨”活動。民進黨雖然頂著“中華民國”的帽子執政,但不斷挖“中華民國”的牆角,可謂是“吃中華民國的飯、砸中華民國的鍋”。

  一是在島內進行“文化台獨”和“去中國化”活動。民進黨也認識到“台獨”的現實困難,但一直追求民眾頭腦中的“台獨革命”,不斷從思想認識上掏空“中華民國”的內涵,培植以“台灣”為核心的“國族認同”。為此,民進黨首先從青少年的教育入手,把修改教科書作為重中之重。陳水扁上台後就以“極獨”分子杜正勝的“同心圓”理論為指導修改教科書,將台灣史從中國史框架中剝離出來,由地方史搖身一變為“國史”。而在具體的用詞上,“我國”就指台灣,而“中國”僅指大陸,“光復”變成了“接收”、“日據”變成“日治”,甚至連“國父”孫中山都成了外國人。這一系列篡改嚴重消弭了青年學生的“大中國史觀”,而使得“台獨史觀”日益強烈。扁當局還持續推行“正名運動”,在日常生活中去除帶有一中意涵的名稱、標誌和象徵等,如官方印製的“中華民國全圖”不再包含大陸,“總統府”前加上“台灣”,“中國石油”改為“台灣中油”等,在潛移默化之中將“一邊一國”意識灌輸給人們。馬英九執政後期制定了新的課綱,對“台獨史觀”和“皇民史觀”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撥亂反正。但蔡英文上台後,任用“台獨”色彩濃厚的潘文忠和鄭麗君為“教育部長”和“文化部長”,立即廢止了馬英九時期制定的新課綱,繼續進行“文化台獨”。蔡當局還取消遙寄中山陵、不對大陸學者開放“國史館”、去除故宮南院獸首等以弱化兩岸連結,同時民進黨還叫囂廢除“國父遺像”、去除新台幣上的“孫中山頭像”,廢除中山紀念堂等,試圖通過“去孫化”、“去蔣化”以進一步“去中國化”。

  二是在對外事務中凸顯台灣“主權”。民進黨還利用一切機會提升台灣的國際能見度,極力淡化“中華民國”而凸顯台灣,竭力給國際社會造成“台灣是一個國家”的印象。陳水扁時期發明了臭名昭彰的“烽火外交”,以“四處點火”的方式爭取國際空間。蔡英文上台後,台灣無力量與大陸進行正面衝撞,在涉外事務上減少了攻擊性和挑釁性,改為較低調的“踏實外交”。但蔡仍然不斷製造事端,如指責大陸阻礙台灣參與WHO、ICAO,在訪問巴拿馬時故意簽名“台灣總統”等。同時,蔡更加藉助美日的力量為“台獨”撐腰和造勢。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蔡英文爭取與其直接通話,打破了台美“斷交”37年來的慣例。日本則將原來“交流協會”也改名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帶動台灣也要將“亞東關係協會”改名。向美日靠攏,拉大旗作虎皮,將是此後蔡當局推行“台獨”的重要取向。

  三是鋌而走險進行“法理台獨”活動。“法理台獨”可以說是“台獨”的最高形式和最終目的,也是“台獨”分子檢視執政者功績和地位的主要標準,民進黨執政者都試圖在此方面有所作為,也是其挽救執政危機的最後手段。“法理台獨”可以分為“程序性法理台獨”和“實質性法理台獨”。在程序性方面,民進黨一直尋求通過“公投”實現“法理台獨”。陳水扁上台後,就把“公投立法”作為一個重要目標,最終於2003年11月制定和通過了“公投法”。2004年“大選”時,陳水扁執意舉辦了兩項“公投”,突破了島內舉辦針對兩岸議題進行“公投”的禁忌。2005年陳水扁主導第7次“修憲”,在“領土變更”和“修憲”加入“公投”複決程式,從而完成了“公投入憲”。而“實質性法理台獨”是指通過“制憲”、“修憲”甚至“釋憲”等方式突破“中華民國”的外殼,更改“中華民國”的“疆域”、“國名”、“國號”、“國旗”和“國歌”等。陳水扁當政時期進行了多次不成功的嘗試。2003年9月28日,陳水扁在民進黨17周年党慶大會上悍然提出,要在2006年催生“台灣新憲法”,2008年實施“新憲”。此後陳水扁不斷發表“法理台獨”言論,如“公投制憲”、“啟動第二階段憲政改造工程”、“制定一部合時、合身、合用的新憲法”等,但都以失敗告終。蔡英文上台後也試圖從這兩個方面著手進行“法理台獨”,去年蔡當局一讀通過的“公投法”修正案中,大幅降低了“公投”門檻,以為“法理台獨”打開方便之門。在“實質性法理台獨”方面,蔡英文也有很多起手式動作,特別是任命多位具有“兩國論”色彩的大法官,為“釋憲台獨”埋下伏筆。

  綜上而論,民進黨雖已二度執政,但至今仍未擺脫反體制的“革命黨”內涵,其政治主張和執政行為仍以破壞現有體制為目的。短期而言,這有利於民進黨保持內部活力,但長期來看,卻極大損害和破壞了原有“中華民國”體制,很可能成為“中華民國”的掘墓人,並將自己陪葬其中。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7年5月號,總第233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