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舉辦兩岸交流30年研討會。(中評社 張峩寧攝) |
唐開太認為,兩岸關係大方向是朝向和解與合作前進,但過去有四個重要節點值得回顧與省思:
第一、1987年到1992年對話醞釀,兩岸逐漸開放探親、直航階段。但此階段也衍伸出如偷渡遣返、海上走私、兩岸漁船碰撞和1989年天安門事件問題等,為日後兩岸對人權議題產生分歧。
第二、1992年到2000年的交流與對抗共存,兩岸互相建立機制,各自成立處理兩岸關係的政府部門(陸委會、國台辦),並由授權單位(海基會、海協會)進行接觸談判,因而有了“國統綱領”。但這段期間也發生過1995年、1996年的台海危機,中國大陸對台進行飛彈試射,導致美國派遣航母戰鬥群到周邊海域警戒。在同時間1999年也出現李登輝提出的對中國大陸投資“戒急用忍”,對兩岸關係定位在“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第三、2000年到2008年誤解敵對階段。陳水扁於初就職時提出“四不一沒有”對中國大陸拋出橄欖枝。但北京在陳水扁就任民進黨主席時與諾魯建交,導致陳水扁後來拋出“一邊一國”更讓中國大陸在此時出現“反分裂法”、“五一七聲明”作為宣示。
第四,2008年到2016年的高速合作交流階段。這段時間國共建立兩岸交流合作說,包括建立海空直航、大陸觀光客全面來台等。雖是如此,但這階段中台灣也出現兩岸反服貿協議的行動。對兩岸交流造成負面影響,為兩岸關係帶來隱憂。
唐開太表示,這四階段裡從對抗到誤解再到相互合作,雙方關係跌宕起伏。而政治學中每個典範都只能片面解釋兩岸關係問題,但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東西可完整解釋兩岸關係,因此兩岸交流到現在仍有許多結未解。
他表示,第一,主權爭議:針對“中華民國”的定位,中國大陸沒有給予一個清楚定義。雖然“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但在其主權管轄範圍內仍有國際法上的完全主權是不爭事實。
第二,制度之爭:中國大陸認為台灣民主不怎麼樣,而台灣也認為中國大陸依然是獨裁霸權。
第三是互信缺乏:中國大陸對兩岸對話設定的前提,台灣朝野有不同態度、主張,導致中國大陸對台灣執政黨有不同的互信基礎。造成中國大陸只能與特定政黨互動,註定了中國大陸無法與台灣另一半政黨、選民互動。
第四,軍事準備:過去兩岸軍事準備都是為對方而來,但隨著中國大陸逐漸展現出超越解放台灣的軍事實力時,台灣被武統的恐懼也日益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