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17日電/中國人民銀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聯合公布,兩地債券市場互聯互通的意向和初步安排,會先行“北向通”,開放內地債市予境外投資者透過香港渠道無限量投資,為內地金融開放改革邁進一大步,香港則可以享受“過河濕腳”的好處。至於對香港益處更大的“南向通”,則恐怕要等待較久才有望落實。
星島日報今天社論說,內地債券市場規模約六十五萬億元人民幣,在全球位列第三,僅次於美國和日本,而外資持有內地債券不足百分之二,有很大提升空間。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更預計,中國國債三年內將有資格被加入主要債券基準指數,激發二千五百至三千億美元資金流入。
只要部分外資透過債券通進入內地市場,都會帶給本港金融及相關行業龐大生意,此一“過水濕腳”的效應絕對不容小覷。本港開闢了人民幣投資產品的新渠道,將更加鞏固作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提升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利發展資產管理中心
人行與金管局發表債券通公布的同一天,在北京攜手為香港的資產管理業界舉辦交流會,參與者包括二十家在全球各地管理總值共逾九萬億美元資產的機構,內容包括投資內地債市。對於長線投資大戶,債券向來是重要投資工具,債券通有助本港資產管理業務更上層樓。
資產管理是金融中心業務的肥肉,新加坡正計劃取代瑞士的資產管理中心地位,本港必須加強投資產品多元化,來保持資產管理方面的競爭力。 |